周蓬安:【两会观察】发二孩补贴,不如优待“失独家庭”


 周蓬安:【两会观察】发二孩补贴,不如优待“失独家庭”

今年全国“两会”,可以说开局不错。从媒体报道情况看,今年代表、委员所提提案、建议案在质量上较往年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雷案”明显减少,绝大多数提案都是言之有物,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即使接受采访,他们关注的很多话题也非常“接地气”,真正体现出“为人民代言”的使命感。

 

比如人大代表李光宇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改为选修,就具有现实价值。因为中国人对英语的依赖并不是很强,多数人工作后根本就用不上,但英语作为高考必考课,逼迫排斥英语的学生学英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姚明委员提出竞技体育功能定位需要“再思考”,让我对这位国篮球协会新任主席刮目相看。虽然报道并未透露“再思考”的具体内容,但撰写过《冷眼看奥运:体育强国比金牌大国更重要》一文的笔者,还是希望姚明是在往这个方向思考。

 

人大代表陈静瑜提出加快脑死亡立法,建议采用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数量和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关注婚姻法司法解释24条的政协委员施杰提出夫妻大额共同债务要一起签字,即“共债共举”、“共债共签”。政协委员朱征夫提出的对制假售假应加重刑罚处罚,政协委员杨文建议倡导并推进“时间储蓄”养老模式,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等,都是好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院长雷后兴披露“廉价药每年消失十几种,基本药物6成缺货”,建议国家建立廉价“特效药”的可持续供给保障机制,让笔者感动。这是一位良心医院院长,更是一名尽职的政协委员。窃以为,中国如果没有“天价药”,也就不会出现廉价“特效药”退市这种荒唐现象。中国药品行业的混乱已经触目惊心,呼吁反腐机构加倍关注。我相信在“高压”反腐关注药品行业之时,“天价药”就会消失,廉价“特效药”就会归来。

 

而多年前就曾关注,令笔者非常尊敬的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再提好建议。她针对我国法定婚龄“史上最高”,导致“剩男剩女”、高龄产妇、未婚同居等现象不断增多问题,提出降低婚龄的建议。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过去提倡晚婚晚育,就是为了少生,而现在人口危机已露端倪,法定结婚年龄是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

 

笔者注意到,黄细花是位真正用心参政的人大代表。从曾经建议取消中华中南海等香烟商标,与我此前撰写的《呼吁取消“中华”烟商标,还“中华”以清白》完全合拍;她曾试验将同一车货物委托物流公司从广州运至北京,全程遵章守法未超载,一车货物亏损3200元,“运费比从广州到美国还要贵”。

但也有一些代表、委员所提建议不大“靠谱”。如多名代表委员提议给二孩家庭补贴,就不但缺乏常识,更有违法理。

 

我们知道,推行30多年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孩子都变得特别金贵,加之不合理的各种收费,导致抚养成本变高,影响“二孩”数量的增长。但是,即使政府发放补贴,那也是杯水车薪。此前奖励独生子女费每月才5块钱,现在能把补贴二孩家庭弄得“起码够奶粉钱”?何况进口奶粉与国产奶粉的差价还很大。政府也没那么多钱补贴啊,这样的建议有“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造成育儿负担过重的原因其实很多,有政府管理不善导致收费过高的问题,也有社会浮躁的原因。比如都拼命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竞相上高价幼儿园。国家如果补了奶粉钱,上兴趣班的钱怎么办?补了上兴趣班的钱,请家教的钱哪来?补了请家教的钱,高价幼儿园学费怎么办?即使一切都补,大学学费及长大后婚房由谁来补贴?

而给二孩家庭发补贴的建议,最大问题是有悖法理。一方面,这边仍在发放为鼓励少生的独生子女奖励款,那边却又要发鼓励多生的二孩补贴,这不是制度对立吗?另一方面,目前的“二孩”政策,也并非鼓励生“二孩”,而依然只是允许生“二孩”,仍是限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绝没有鼓励生育的意思。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这层关系搞错了,提出的问题当然就不具建设性。

 

就计划生育政策而言,目前已有必要呼吁放开生育。而在笔者看来,当前最该关心的应该是“失独家庭”。政府如何对“失独者”给予经济补助,让他们过上至少吃穿不愁的晚年;如何让基层政府对“失独者”多一些人文关怀,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社会的温暖。至于那些想要“二孩”的家庭,如果连奶粉钱也成了问题,那还是“只生一个好”我的公众号为“zhoupengan1”)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