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粽子


 端午话粽子

喻建国

不管端午的起源是什么,端午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粽子。粽子最早的印象建在重庆,1942年夏至1946517日我生活并学习于重庆,记忆中的吃粽子始自重庆,觉得好吃极了,柔柔的,软软的,团团的,糥糥的,肉粽里的肉和平时的肉完全两样,有一种特别的肉味;甜粽里的馅各有千秋,甜得难以释怀。

回到上海,粽子的味道更上一层楼,自然是味道更佳了。结婚以后,岳母善于厨艺,每年端午前后总要包粽子,除了自家吃,还要分送给她的儿子和女儿,我们家自然会分来好多。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粽子已经不是什么端午才有的食品,平时想吃就有的吃。几乎每次我坐车上外地,回城时路过离上海比较近的嘉兴休憩站,除了小便,总会带上个十只或是几十只粽子,回家当早饭,另外送些给儿子家和朋友家。

今天又逢端午,我和妻在花桥,吃千灯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其实也各有其特色,其共同之点至少有二:采用新鲜粽叶,糯米作为主材。五花八门则呈现在馅,中华大地各地的馅不下上千种,每一种都深深地刻上了家乡的谐适因子,让人在吃粽子时,通过不同馅内所蕴藏的谐适因子,让乡情和家国情怀浓浓地流遍全身。

包粽子、分粽子和吃粽子在很多中国家庭是家庭仪式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内容,前天晚上妻打电话给她在昆山居住的堂妹,说是想在昨天请他们一家在昆山吃顿聚会餐,她的堂妹说:“不行啊,要包粽子,粽叶和糯米都准备好了。”她的堂妹肯定在做好粽子以后还要向他的两个儿子家分别派送,这就构成了一组家庭仪式性行为,是一组加强家庭联系的家庭仪式性行为的实践。

粽子尽管种类繁多,但几乎全是高脂肪、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脾胃不好的人如果过量食用,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老人和小孩也应该控制食用量,因为这两种人群胃功能都相对较弱。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胃病、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人绝对要少吃粽子。吃粽子的时候速度不宜过快,应该细嚼慢咽,最好佐以汤或茶。

粽子现在也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快餐食品,在高速公路的休憩站,在火车上,在机场的候机室,各式粽子都会在人们最需要食物的时候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为人们提供食物的急需。就在几个月前,我和大儿各驾一辆车子从上海开往南京,载着家人,途中在梅村休息站休息,时已中午十二点半了。大儿一家和妻与我们三人会合,妻发给我们一人一只热蓬蓬的已经将包裹剥去的肉粽,我狼吞虎咽般下了肚。饥肠辘辘被解救了,粽子发挥了快餐食品的重要作用。我还记得当时环顾四周,吃粽子的人还真不少,它的体积小,解饥能量大,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快餐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