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企业经营应坚守的初心


 

  这几年,中国的企业家异常焦虑,变化太多太快。我们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到精益物联到数字化时代,只是短短几年时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沧海一粟。五年前我们谈变化,谈拥抱互联网,谈共享经济分享经济。而今,我们看着那么多创业公司,从成立到消亡,看着那么多传统大企业从辉煌到没落,我们的商业逻辑在改变,我们的管理核心由完成绩效到持续创造,组织功能由管控到赋能,这段时间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企业经营变化中的不变,企业经营应该守住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

  ❂ 第一点“持续创造客户价值”

  ❂ 第二点“持续创造股东利润” 

  ❂ 第三点“持续提高员工收入” 

  - 持续创造客户价值 -

  关键点:快速变化的柔性组织、激活个体赋能组织

  在当下,各行各业百舸争流,所面对的市场早已进入买方市场型态。这就使得各类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光靠产品好,已经不足以形成竞争力了,你有好产品的同时还要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完成重点工作、达成业绩目标,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真正帮助客户成功,得到客户认同和行业口碑,企业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和回报。客户价值创造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它不是让企业只注重产品或服务的研发和生产,而是建立客户价值持续创造的整体系统。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基于客户需求了解,创造独特的客户价值。信息是基础,为此要深入分析、深刻理解5大关键问题:客户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客户的客户及竞争对手、客户决策机制及决策人、客户企业文化及价值观,以及客户的战略目标及工作重点。

  想要客户离不开你,你还得特别,能创造独特的客户价值。也就是说,与竞争对手相比,你给客户创造的是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独一无二的价值,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能带来的。在这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企业保持独特价值创造的优势时间越来越短。有可能一夜之间,你的竞争对手便模仿学会。因此,企业一方面要打造好的产品,同时还要在服务场地、服务设备、IT系统、沟通渠道(热线电话、邮件、微信、官网、客户端交流平台)、服务人员、有形化展示(名片、宣传片/册、介绍PPT、方案、招标书、协议、服务指南、公函、确认单、账单、服务总结报告),这每一个细节来营造优质的客户服务体验感。

  再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们要考虑建立一套什么样的机制来支撑我们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快、更好,让我们在竞争大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越了解客户,才能越早发现他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才越可能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才越可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越可能成为其长期合作伙伴,任正非先生“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的名句就是这个道理。在企业里,一线组织、一线员工才是最了解客户、最贴近市场的,他们才最懂每一个客户的情况,由他们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才能最贴合客户的需求。

  最后全心全意的为你的客户服务,让客户“爽”。近日,刘强东通过内部邮件对京东的组织架构做了调整,原八大事业部升级为三大事业群,其目的在于通过授权前移,减少沟通成本和决策周期,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让一线听得见炮火声音的人来决策”、提升自下而上的创新意识和大幅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强化精细化运营来实现以用户(客户)为核心、以场景为核心,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户体验,以此夯实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说白了,以灵活、敏捷的形式顺应无界零售革命,就是通过此次组织变革解决效率问题,为客户带来更“爽”的体验。

  - 持续创造股东利润 -

  关键点:数字化管理,经营成本与市场价值挂钩

  “在你的公司里,谁在创造利润呢?”能够立刻给出答案的经营者应该不会很多。可以说不论是哪个企业,都是在追求销售额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但往往我们的企业里面却没有能够详细掌握结算信息的机制。例如企业里面传统的生产部门,以将实际生产成本控制在预算以内为目标,属于成本部门。而且最终企业这个产品是否能赚钱,只能等到销售部门把产品卖给顾客,企业把所有决算都做完之后才能知道。而且产品最终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由哪些部门创造的、各部门贡献率怎么样,或是产品给企业带来的亏损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如何优化改善生产与市场活动?怎么做到销售额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这都是关乎企业盈利、股东利益的重要问题。

  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永恒话题,中国的企业,因为股东和经营者身份经常合二为一,所以经常忽视股东利润,考虑企业经营利润。但是为股东赚取利润,是企业商业价值体现的具体形式。持续盈利能力也是判定企业增长的重要维度。在现今变化的商业模式里面,我们经常强调商业模式,免费服务等,这个并不能带来基业长青。企业的经营还是要关注财务三张表,最好引入经营会计报表,通过数字化的管理,体现经营成本与市场价值挂钩,清晰知道企业哪里赚钱,利润从何而来,这才有利于经营。

  - 持续提高员工收入 -

  关键点:用投资思维做组织激励、财富收益与精神收益并重

  在员工共同经营、共同创造之下,企业实现了盈利以后,企业必定要用企业成果与员工共享,持续提高员工收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是承担企业责任的一种要求,也是企业稳定团队、激励员工的一种手段。

  这里的“员工收入”实际上泛指了财富收益与精神收益。相对于过往时代的员工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员工会更追求自我情感的满足,如重视内心的快乐,工作的有趣化,渴望获得平等融洽的组织关系氛围,同时也具备较强的革新意识,需要有展示自己个人能力的平台。

  面对员工心态的新变化,团队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可以如何做?

  1、为员工提供发展平台,让其具有事业获得感。我们应该鼓励能力品行兼优的员工发挥所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才华。例如马云大胆的组建十八罗汉,提供平台让十八精英各展神通,奠定阿里的事业部平台发展基础。现在仍旧采用事业部制,让员工在企业的平台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收获满满的事业成就感。

  2、为员工提供成长机会,让其拥有事业荣誉感。同时,我们更应该成为员工的伯乐,慧眼识珠,发掘员工的潜能,匹配员工的性格,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大胆赋能员工。谷歌总裁拉里佩奇在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中说到:公司的存在是为了赋能员工,让员工的才能得到发挥,公司提供越好的平台,员工的才华越会得到发挥,公司就是一个伯乐的角色,不是员工没能力,是你没有提供员工发展成长空间。所以需要员工通过公司给其带来的展现平台,把工作真正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在奋斗,鼓励员工与公司共同茁壮成长。

  3、为员工带来收入增长,让其得到幸福生活。企业与员工是双向选择,只有企业为员工带来收入增长,员工才会拥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是不可能的。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说过:在华为每个人都是人才,人才是用钱砸出来的。同样的职位,华为员工的工资是同行的三倍,只有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带着幸福感工作,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所以收入增长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前提,也是员工发展自我,贡献才华的前提。

  回归企业经营“初心”:持续创造客户价值、持续创造股东利润、持续提高员工收入,也就是建立客户、企业、员工三者间以劳动契约、合作契约、心理契约三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未来。

  作者介绍

  杨艳

杨艳,红海人力集团副总裁、红海咨询培训集团总裁、广州南沙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协会会长,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协调师,企业培训师,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实践导师,拥有10年以上的企业服务经验,服务客户包括中国邮政、中国联通、江中集团、蓝月亮等多家知名企业,尤其擅长企业战略管理、人才培养、组织激励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