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中秋节啦,在这里祝大家节日快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可以说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有责任指正他,而不是将他的错误归结到别人身上。
一
下面跟大家讲一个关于高铁的事~
这次想说的不是“高铁三霸”,而是脑科学博士后“屠龙的胭脂井”分享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她坐高铁,有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坐在她后座,然后不停地踢她的椅子。她无奈地告诉后座孩子的妈妈,说道:“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的椅子了?”
于是这位妈妈对孩子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这样看来,这位妈妈确实制止了孩子踢椅子,似乎没什么问题。
但是细想,问题却大着呢……作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对,并且要告诉他错误的原因。
应该对孩子说:“别再踢人家的椅子,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而这位妈妈的行为,却在告诉孩子:只要别人没生气,你做什么都可以。
脑科学专家指出,婴幼儿期是神经发射的敏感期,大脑呈一片空白,它将毫无保留地吸收外界信息,信息一旦入脑,即刻印在脑结构中。
如果父母把孩子错误的行为归结到外人身上,没有告诉孩子本身行为有错误,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处事的方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二
家长总是对孩子说:别……了,谁谁谁生气了。
这样的做法,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找不到错误的根本原因,总是以别人的眼光来判断对错,从而变成“讨好型人格”。
七岁成名的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自曝是讨好型人格。她说,自己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就是可以和这个人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 TA 的那种关系。
在日常交际中,她总是尽量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在她成长过程中,总是过于注意别人的反应,迎合别人的期待,在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明明自己已经很不愉快了,但还是不会表达出来。
这段分享在网络上引起很多朋友的共鸣,大家都纷纷表示中枪。
其实孩子难免会犯错,家长应该做的是:告诉孩子哪些是错的,错误的原因要有客观的依据和准则。
有智慧的父母会告诉孩子正确的道理,让孩子在规则的前提下,安心地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从而避免了去讨好别人或者以别人的脸色为边界,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
三
像上面提到的这位妈妈的做法,会让孩子学会把错误推卸到别人身上。
这是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表弟沉迷游戏,几次模拟考一次比一次考得差。但是表弟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抱怨因为数学老师受伤,临时换老师,害他考得不好。
而表弟的妈妈不但没有批评他不专心学习,反而跟着责怪都是数学老师的错。
数学老师内心↓
据网友所说,久而久之表弟就形成这种受害者心理,只要做错了事都赖是外界的原因。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如果不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简单粗暴地把原因归结为其他,那么孩子不仅不能从失败和错误中爬起来,还会摔得越来越惨。
四
不及时指正孩子,不仅可能出现以上问题,还可能造成孩子不断试探他人底线,导致行为失控这样的问题。
这让小编想起之前一个朋友讲的事:她的堂哥带着孩子到她家里做客……大家正在聊天时,这个孩子就在那里大吵大闹,孩子的妈妈训斥道:“别吵了!再吵大家就要生气了!”
这孩子一听,看了看大家表情上没有生气,不但没有停下来,还躺在地上打滚,甚至开始砸东西,接着大叫:“我就吵!我就吵!”这一行为惊呆了在场所有人。
孩子妈妈以别人生气为界限,孩子当然会以为只要别人还没有表现出生气,自己的行为就没有错,从而不断地触犯他人的边界和底线。
父母应该告诉他为什么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更应该告诫孩子,不是别人没有批评他就可以为所欲为,要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底线不能突破。
本期就介绍到这,关于以上几点,家长您怎么看?可以留言和我们交流哦~~
另外,今天晚上9点,在手机版远大小状元上有一场知识竞赛,活动名称为“百万答题”。只要答对10道题,即可获得瓜分100万星星的资格,别错过哦!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下载远大小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