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修学的总体思路是,往内观照直到至深至微的先天太极状态、原始无极状态,契入与体悟过道的本体无极状态、道的初始演绎先天太极状态,再以高屋建瓴的眼界与姿态,从本原无极与先天太极,推演向后天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循环往复的状态,从而对天地宇宙的认识先从整体脉络、再到清晰构架、再到具体丰富、无所不包而历历分明。
要沿着这个方向走,基本的思路,便是《大学》所讲的止、定、静、安、虑、得六步骤。
有了正确的知见,通达了人本性自明而被积习私欲所障蔽、须时时处处自省自新以去除障蔽而回复内外通明的至善之境的道理,便比较容易确立修正自身以复至善本性而后放之于家国天下的愿景与志向。
确立了这高远的志向,心意有所着落,心便会比较容易宁静下来。
心宁静下来了,后天妄念妄为的扰动减少,静到一定程度,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主导的后天太极运行机制就会恢复畅通。
畅通了,运化能力良好,就不会瘀积垃圾与毒素,渐渐身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安和。
安和到一定程度,污垢与障蔽清理得差不多了,本性之光、佛性、祖气或曰良知,就会显现,内在之本有光明就会显现,便能够真正思虑清晰起来。
当思虑越来越清晰、障蔽彻底清除,本性光明毕现,智与慧、道与理,便自然而得了。
道门的经典,偏重阐释无极状态与先天太极状态,主要着力于后天太极状态向先天太极状态的转换,是以动态的系统性思维看待人与天地宇宙。
《道德经》,就主要是讲无极状态与先天太极状态,后天太极状态的比较少,往往顺带一提而过。
大概道祖老子觉得,后天太极状态有形有象、可观可触可可感,自己研究得了,没什么可说的。
所以,讲的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外在验证不了的无极与先天太极状态,因而对大部分人是天书一般。
佛门的大乘经典《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经典,则完全围绕无极状态的佛性、空性或空相展开,听起来比道门经典还玄乎。
中小乘经典,因为与道门重合,有印度文化印记,也有语言上的障碍,因而被基本无视。
儒门的经典对不可捉摸的无极状态不去考虑,对先天太极状态只作一个基本的认知,而把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如何保持后天太极状态持久良性运转。
就像《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和,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是讲先天太极状态,发而皆中节之和,是讲后天太极状态。
知道“中”大概是怎么回事儿,研究怎么“和”就行了。
孝悌谨信泛爱亲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之类的,都是后天太极状态的当位与无过无不及之方法。
所以,古人总结先学儒,基本做好后天了,再学道,起码对先天状态有所体证了,再学大乘的佛,印证一下。
因而,道与佛都是完整的体系,佛根植于印度文化,而道根植于中华文化,很多时候更适合中华子孙而已。
河图所演示的先天太极状态,阴阳五行相生相制、顺行不息、生生不息,简易得很。
所谓大道简易,讲的便是,从后天的道之表层进入先天的道之深层后,清晰简易的运转状态。
先天太极状态,易于理解,却难在契入与保持。
即便一时因缘凑合而契入天人合一、无私无为的先天太极状态,若定力与觉悟不足,也难以恒久地保持。
后天太极状态,五行万物相克相制,并与天地宇宙深藏的先天生发力量生克、错杂,要复杂很多。
这便是洛书之数配以九宫、演绎后天太极状态天地万物运行的九宫八卦。
以后天卦数,一坎、二离、三震、四巽、五中宫、六乾、七兑、八艮、九离,配以十二地支的后天阴阳循环周期与八方方位,便有了后天的时空定位,以逆时针循环运行过九宫,便有了后天阴阳五行的相克逆行。
从理上明了,虽然要耗去修学的至少七成功夫,可没有剩下的三分内证与亲履,虽用于数术、技艺、齐家治国上都会有好处,身心的实在受用却不会太多。
就像历代的大儒,通达天人之际的不在少数,变化气质、心胸豁达、乐天知命、修齐治平,都问题不大。
可毕竟身心气机运转机制没有真正从后天状态真正转入先天,所以古人讲,圣功成之后,还有真功,以复返先天之真。
像邵雍、王阳明这样,通达神明之际、知行合一、内外一贯的,是少数,不过却不影响我们瞻仰、观摩、借鉴他们的智慧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修学的整体思路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