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孔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孝敬之心。
当父母在世的时候,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以免父母忧心,立身端正,怀德行道,以免给父母带来羞耻,并尽力给其带来荣光,有这种修身行道的高远志向,便是把父母放在心头了。
当父母离世之后,行为上依然保持父母健在时的严谨与上进,不因为没有父母督导就放任胡为,不随意更改父母健在时所确立的那些正确原则与规矩,三年都一如往常,便是真正对父母有孝敬之心了。
如此,其实也同时尽到了不给父母带来羞耻的基本孝行,心、行一致,这样就可以说是孝敬父母了。
这里讲的只是父亲,因为古代讲究父为子纲,父亲在家庭里要乾纲独断,是制定与主持家法的人。
如今男女平等了,父母对家庭的影响力差别不那么大了,所以在这里,父母是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家庭还不明显,放大到国家、民族,这个道理就显现出深刻性与重要性了。
新任上台,稳定过渡基本至少要三年时间,该继承、能承接的,都完全驾驭住了,再处理那些需要调整与改造的,不然过渡不平稳、根基不牢固,大刀阔斧只会自找麻烦。
新的时代,先要把上一代传下来的遗产,充分地继承、吸收与消化,然后再谈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不然就是数典忘祖、自断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