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10):期末读了几本书(六)
期末读的第六本书,是戴逸先生的《乾隆帝及其时代》。
戴逸也是人大研究清史的教授,比高王凌更有名,功底更深厚。我以前听说过戴逸,不过这是我读的戴逸的第一本书。
这部著作分为若干专题,讲乾隆的成长,讲乾隆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还介绍了当时北京的城市建筑,介绍了当时的若干名人。我对其中的政治,军事,文化,对外关系几个方面关注得多一些。
政治。
作为皇帝或者政治家,乾隆有着很高的天分,也有很多的建树。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被作为有德行的皇帝着意培养。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为其作了很好的准备,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也相对平稳,这是他成功的重要背景。
乾隆皇帝知识渊博,聪明智慧,心机沉稳,灵活机敏。他掌握了一套系统的治人治国之术,操纵政治很有章法。而且,他还特别勤奋,律己很严。
但毕竟是皇帝,掌握生杀予夺之权,行事肆无忌惮,未免过分。有时甚至会变态。尤其是乾隆十三年他心爱的皇后去世,他因为悲伤而行为失当,引发一系列案件,引起朝廷的震动。
总的来讲,乾隆时期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政治制度,作为皇帝的乾隆可以算是明君。
军事。
虽然乾隆自吹自擂的“十全武功”有些夸张,但他在军事上总体而言还是成功的。征服准噶尔,收复大小和卓等等战役,不仅显示了强大实力,而且稳固了边防,奠定了之后中国版图的基础。就今天我国版图的形成而言,乾隆皇帝可说是居功至伟。为了稳定边疆,乾隆的政策还不仅仅是征伐,更重要的是加强民族团结。这一方面,乾隆有着卓越的智慧。
乾隆的好大喜功也是显著的。被视为“十全武功”之二的金川战役,看起来就是一个笑话。发动战争就是荒唐的,战争的进程和清兵的表现更是荒唐。金川就是一个小地方,区区几万人。只是因为藏族抢匪抢劫来往官商,皇帝感觉尊严受损,就立志要平定之。哪想到出兵几十万,打了十几年,耗费几千万两银子,还是白费功夫。只是因为抢匪厌倦了与清兵的周旋,才让皇帝挽回点面子。
当时清兵的窝囊无能,恰如甲午战争时面对日军的情形。真是很难理解,征服准噶尔部战争中的清军与征服大小金川战争的清军好像是来自不同国度。
文化。
乾隆执政的时代,在西方正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科技在进步,文化在发展,政治在开化,贸易在拓展;西方人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科技和文化,建立起来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奠定了其后两百年发展的基础。而乾隆统治下的中国,自我陶醉,因循守旧。自此,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在法国,哲学家狄德罗编辑了《百科全书》,介绍最新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编纂结束那一年,乾隆组织大量人力编纂《四库全书》,将全国零散的文稿收集整理。可是,《百科全书》编辑的目的,是推动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而《四库全书》的编辑,只是要控制文化,操纵思想。在《百科全书》编辑出版中,大量涌现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而在《四库全书》编辑中,符合主流观念的著作被搜集,被保留,而与主流观念不一致或有冲突的著作,轻则被销毁,重则其作者或者持有人还要被扔进监狱。
乾隆时代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狱时代。这个看起来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皇帝,曾经掀起过对知识和知识分子最残暴的迫害。乾隆皇帝为什么会大兴文字狱?这可能与他对统治合法性的信心不足有关。乾隆的统治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很成功,很难理解他会有对合法性的忧虑。我以前看过孔飞力先生的《叫魂》,讲的就是乾隆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紧张而引发的一场文化迫害运动。从中可以理解到乾隆对基于文化认同的统治合法性的忧虑。
乾隆时代,文化在倒退,科技在停滞。康熙的时候,对科技还很有兴趣。他研究过数学,对西洋的工艺品也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很奇怪,乾隆是天生就反感科学和技术。乾隆的时代,正是西方发生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乾隆对科学技术的排斥,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迟滞显然是有影响的。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他的政治治理又是成功的,而他的执政期又长达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六十三年!六十几年间,西方在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我们则在按部就班,原地踏步。差距就这样拉大了,当西方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我们还悠哉乐哉待在古代社会。我一直认为,因为拒绝进步,乾隆是要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责任的。
乾隆排斥科技,却又非常热爱诗文。他一生居然写过四万一千八百首诗!这是个什么数字呢?它比现今留下来的所有唐诗还要多。乾隆的诗,涵盖各种内容,各种题材。有情感的抒发,生活的感慨,还有对行政事务的记录。数量很多,但水平不高,诗味不浓。有优美的,有顺畅的,也有乏味的,晦涩的,有的还是生僻,滥造的。有些诗其实不是皇帝本人独立完成的。有的是他开个头,臣子续上;有时他写两句,臣子揣度他的意图再补充;有的是他讲个意思,臣子来书写。作为皇帝,日理万机,还要每天写几首诗,实在辛苦。感觉是有些不务正业,走火入魔。
乾隆是个趣味非常高雅的皇帝,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作为皇帝,拥有天下却如此高洁,如此律己,真是了不起。这些东西他从不沾,也不入诗。乾隆喜欢的是建筑,书法,绘画,文物,还有游山玩水。还有,乾隆从不沉溺女色。
对外关系。
对外关系是乾隆统治的败笔。
给后人印象最深刻的是1794年马嘎尔尼师团来访事件。因为广东十三行垄断着对外贸易,官员贪婪不法,英商不胜其扰,于是希望增加新的通商口岸,并租赁舟山岛存放货物。本来是可以商量的,但乾隆一口回绝了。英商一开始提出的来访理由是为乾隆祝寿,乾隆当然很高兴。后来英商才正式提出通商的请求,这就让乾隆反感了。如果是祝寿,皇帝还高高在上;而如果是通商谈判的话,就意味着要平起平坐了。而且,该死的马嘎尔尼还拒绝下跪。碰了一鼻子灰的马嘎尔尼使团只能灰溜溜离开。
英国使团给乾隆带来大批礼物,有体现当时最新科技发展的天文仪器,实验器具,以及轻重武器。有小部分轻便的小礼物带到了避暑山庄,而大量的先进的仪器则原封不动留在北京,放在圆明园的库房中。这些当时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乾隆看都没看。要到数十年之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打进圆明园,才将这些箱子打开。
乾隆皇帝的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对这个国家的将来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是有意与世界隔绝的,因为他对自己的统治并不自信。他很担心本国人与外国人勾结,在内部颠覆他的统治,他很担心他的臣民被邪恶的外国人教坏带坏,所以他要防止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往,禁止外国人进入中国。
比较一下中国人与日本人对待“外敌”的态度,很不一样。“黑船事件”之后,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意识到落后带来的耻辱。他们的反应是向敌人学习,改变自己的落后状态。果然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在乾隆的时候,我们还保持着完整的主权,还可以平等地与“外敌”谈判,周旋。可是,乾隆放弃了这个机会,进一步关上交流的大门。这样,我们就丧失了一次很好的与西方平等交往的机会,一次接受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机会。之后,实力在趋于下降,还在一再的犹犹豫豫,扭扭妮妮,继续着自大与自卑交错的心理,继续着封闭与落后。一直到局面不可收拾。
我一直相信,乾隆的狂妄自大和闭关锁国,应该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忽然想起了亚当·斯密。亚当·斯密的一生,与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基本上是重叠的。而且,派使团出使中国的皮特首相,还自称是斯密的学生。确实,在那个时代,英国政府中的很多要员,都是斯密自由贸易思想的信奉者。斯密讲,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而市场扩张有助于深化分工。遣使中国来扩张市场,其实是斯密贸易自由观念的实践。在斯密的著作中,中国是个繁荣的国度,但它已经保守和停滞了。
我在想,要是斯密在中国,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是乾隆接受他的主张开放市场呢?还是乾隆不仅不接受他的主张,还将他打入文字狱?很有可能是后者。在中国,专-制的力量太强大,封闭和保守的势力太强大。
我以前读过一些有关乾隆的文字,对他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鄙视。这次读过戴逸这本书,对乾隆的所作所为有了一些理解。
人总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乾隆的所作所为,他的成功与失败,也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是他所接受的中国文化的产物。也许中国历史演进的路径就是这样的,乾隆只是按照历史的剧本在完成他的角色。
20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