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三次分配


 三次分配大不同

当下三次分配是一个热词,多数讲的很玄乎,不好听懂。

咱从通俗的角度做一解说:

第一次分配指的是提高效率,实现多劳多得

企业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提供管理工具,配合上绩效考核,就实现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愿意付出智力和体力。

第一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手段是绩效考核和制度流程。

第二次分配指的是通过税收,降低收入差距

国家通过制定合理税收政策,相对“抹平”高低收的差距。这第二次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手段是法律和规章。

第三次分配指的是通过慈善,进一步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

这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个人,手段是道德标准而不是强制的法律和绩效考核。

三次分配目的大致相同

虽然实施的主体、手段不尽相同,但三次分配所追求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相对公平。

第一次的多劳多得,虽然追求的是付出与收获的匹配,不是绝对的平均,追求的是公平。

结果公平程序公平同样重要,都是国家所提倡的。

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

无论国家做多少次分配设计,最终都需要自己投入智力、体力——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爱拼才会赢。

三次分配的目标是将社会导向公平,但只有不断努力,全方位付出,才能让自己走上富裕之路,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国家会带领我们继续走向富裕,只是走得快慢,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