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地区案例


 云南“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地区案例

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能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也是作为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与旅游部曾对我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约87万项,已颁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总数达到1372项,是名副其实的非遗资源大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是文化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单纯的保存和保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并且对提高非遗的自身生命力见效甚微,所以固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和静态的展示并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濒危的困境,实现自我生存的重要途径。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将给遗产带来市场需求,提升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程度,反向促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云南,作为我国旅游与文化大省,兼具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优越的旅游发展条件。现正着力构建高端旅游文化产品体系,推进旅游文化建设从传统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旅游文化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等复合型产品转变,引导旅游文化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性高端化发展,非遗+旅游,云南可谓大有前途。

非遗+项目参与 体验之旅充旅程

自云南本土的非遗技艺与旅游进行接触后,彝族的刺绣、陶艺、皮影制作,傣族的慢轮制陶,丽江的东巴造纸等多样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应运而生。丰富的旅游体验项目,让旅游者与地方文化在互动中增进了解,满足休闲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要求。当旅游者对旅游体验项目作品投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整个旅程对于旅游者的意义也就大不相同。

苍山洱海,守护最质朴的蓝白之韵。飞针走线,扎出千年时光。大理扎染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当地白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之一,映射出白族的风俗民情和审美意趣。

在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的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因一直沿袭着扎染传统制作,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居住于此。2012年,他们筹集资金修建了以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形式的扎染博物馆。

在馆内走一圈,再来到一旁璞真扎染厂房内的扎染体验区,参观者可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将织物打绞成结,学习不同的缝制针法。扎染博物馆与璞真扎染厂连通,现已成为全村最大的扎染文化体验项目。

据了解,在大理地区,有二十多家从事扎染的机构和企业,都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自行订制不同的非遗体验项目。以璞真扎染厂为例,扎染体验收费30/位,仅此一项,一年收益就可达200万元。

随着大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来喜洲观光的旅游者人数日益增多。对传统工艺扎染技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仅为个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村的旅游、经济发展。

非遗+伴手礼 文化之旅展精髓

当黑陶、手工纸、云南扎染、刺绣、剪纸、木雕、乌铜走银、银器、锡器等云南非遗工艺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立刻受到消费者追捧。人们更青睐将这些有温度的工艺品作为云南旅游伴手礼,连同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技艺一起带回家。

云南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的芒团村,世居傣族一直保留着最为简单、原始和传统的构树树皮手工造纸工艺。此工艺需经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等11道繁杂的手工工序方能完成。与普通木浆纸相比,芒团白棉纸防虫蛀,力撕不破,且无污染、无异味。2006年,“芒团古法造纸工艺”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让芒团古法造纸工艺惠及更多人,芒团村的傣家人将造纸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不仅在村里成立专门的造纸协会,还与政府合作筹建合作社,将村民家的纸统一收购后进行加工,创新研发出笔记本、台灯、扇子、剪纸等旅游商品。手工制作的芒团纸张,如今已成为临沧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礼之一。芒团纸走出去的同时,更多的游客走了进来。到村里的南汀画院走走,看看玲珑古朴的草屋,欣赏清新的村寨景色,感受古老的造纸工艺,触摸非遗文化气息。外销的纸张,为这个小村庄打开了旅游知名度,如今很多人都会专程到此定制一趟文艺之旅。

云南建水的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随着云南红河旅游品牌蜚声海内外,红河的建水紫陶已不再只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建水,听临安小调、尝烧豆腐、逛文庙和朱家花园之余,还会去建水紫陶园区,感受一把揉泥、拉胚的紫陶制作。如今,建水紫陶已日渐成为红河旅游发展的文化品牌。

非遗+美食 舌尖之旅拓经济

民以食为天,传统美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桥米线,云南省级非遗美食宣威火腿、宜良烤鸭,昆明市级非遗美食寻甸牛干巴,丽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鸡豆凉粉、丽江粑粑,曲靖市级非遗美食蒸饵丝……云南的非遗特色美食菜单单单列举出来就能让人垂涎三尺。

颇具特色的云南非遗美食,不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到云南搜罗美食,而且与旅游进行跨界结合后,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

蒙自作为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也是冯小刚电影《芳华》的取景地。在《芳华》之前,提及蒙自,最常用的标签便是“云南过桥米线发源地”“中华特色美食名城”。

蒙自过桥米线位列云南十大名小吃之首,于201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9月底至10月初,蒙自会筹办一场以蒙自过桥米线和石榴两大美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闻风而动,品尝过桥米线,采摘蒙自酸甜石榴。除了品尝最正宗的菊花过桥米线外,还有牛肉过桥米线、羊肉过桥米线、野生菌过桥米线、兔头过桥米线等不同口味的过桥米线。

作为云南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蒙自旅游还在“打造一个过桥米线文化小镇”“打造一个蒙自过桥米线传习馆(博物馆)”“创建一个线上的蒙自过桥米线旗舰店”“举办一个蒙自过桥米线文化节”“创作一系列蒙自过桥米线的节目”……利用“米线优势”大力发展地方旅游品牌,传统美食成为助力当地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引擎。

非遗+演艺 舞台之旅现风采

来云南欣赏一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歌舞表演,是深度领略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首选。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彝族的打歌,藏族的弦子舞,壮族的弄娅歪、棒棒灯,白族的霸王鞭等都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场集聚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精华的演出,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让人领略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风情,更能透过一场演出,如翻看目录一般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非遗+旅游 旅游价值在关键

非遗与旅游的跨界融合,就是要用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方式,将“远方的诗”包装成可互动、可体验、可带走的产品。产品既可以是展示、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制作过程的传习馆,也可以是愉悦身心的歌舞音乐文化表演,更可以是民族医药与健康养生相结合的养生旅游产品。

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要立足地方文脉进行旅游开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大省,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须立足于音乐、舞蹈、技艺、节庆等各方面与旅游产业进行充分融合。

参考资料

[1] 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02):130-134.

[2] 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J].旅游学刊,2010,25(05):10-11.

[3]华春霞,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