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的思考


 

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新一轮产业变革兴起的大背景下,应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迎难而上,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自立自强,夯实核心基础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

 
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深度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仍需加快发展,为防止制造业占比“过快”、“过早”下降,应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自身优势,积极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加速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能力,开发核心基础性短板和弱项产品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产品,加速实现优质规模提升。同时,进一步发挥完整制造业体系提供的产业生态优势,升级拓展全球需求、拉动内外需双向流动,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我国制造业比重及增速两方面持续向好发展。
 
二、突破制造业增加值率提升瓶颈,全力推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1、加强研发设计
 
全面提高产品档次、质量,以创新、品牌、服务获得高附加值,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才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
 
2、减少消耗、降低成本
 
重视各地发展中产能过剩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引导各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3、提高现有产业链运作效率
 
构建上中下游企业协同高效运作的制造业体系,并实现企业内部在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完整生产链条上的高效管理,降低中间消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4、密切关注产业价值链占位情况
 
不能只求形式上的高端化,需向质量效益高的产业和环节上发力,而不是停留在“高”和“新”的发展概念上。
 
三、遏制基础产业占比下降趋势,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
 
1、高度重视产业应用技术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加快打造驱动产业发展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彻底扭转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滞后于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状况,构建顺畅有效的产业发展技术供给链。
 
2、加速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产品的攻关
 
保持定力、久久为功,重点解决“四基”产品、高端制造装备的短板,构建安全可控且持续的供应链体系,促进对供应链的主导力和管控力。
 
3、完善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加快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产业质量、安全、卫生和节能环保标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在国际领域的标准话语权。
 
四、加大制造业创新支持力度,持续促进优质要素资源向制造业有效集聚
 
1、落实各类资金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中“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综合运用基金投入、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多种投入形式,持续提高用于制造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
 
2、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创新自发投入机制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研发准备金,鼓励按企业上一年度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后实际研发投入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3、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增加制造业研发投入在考核中的权重,尤其是增加基础研究、应用型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加速技术创新和要素资源向制造业有效集聚。
 
4、提高各级政府设计里各类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
 
提高各级政府设计里各类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和科技专项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考核,把科研经费切实用在刀刃上,确保科技经费成为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的推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