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生活美学路径


 探索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生活美学路径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指明了新方向。现代旅游的生活化转向,让人们的美好生活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分享异地居民创造的美好生活。在这种形势下,各地应坚持“见景见人见生活”“有情有趣有温度”理念,借鉴杭州、苏州、成都、上海、大理、乌镇、梅州等地的成功经验,及时更新发展观、资源观、市场观、产品观,积极探索旅游业引领城市品质提升的新路径,写好生活美学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答卷。

(一)加强生活型旅游消费方式的研究

旅游消费的生活化转向造就的是生活型旅游消费方式,强调与人连接、主客互动、回归生活、真实体验,与景区依托式观光型消费、环城游憩式休闲型消费、稀缺资源依托式度假型消费都不尽相同。旅游学、营销学、社会学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应加强对这一类型旅游者及其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准确刻画其出游动机、决策方式、消费偏好、生活体验,尤其是对目的地生活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规律,为挖掘生活型旅游资源、开发生活型旅游产品、满足生活型旅游需求、打造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培育社会型产业提供依据。

(二)推进生活型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

与时俱进地拓展旅游资源的范畴,将包括生活理念、生活艺术、生活氛围、生活场所、生活要素在内的生活场景作为新型资源,确立“三老”旅游资源体系(即老天爷造就的自然景观、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老百姓创造的生活场景)。在旅游景区、休闲街区、度假区之后,富有生活气息的旅游社区将成为旅游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研究生活型旅游资源评价办法,注重依托社区公园、邻里商业、特色店铺、社交空间,聚焦美食、服饰、教体、医养、戏曲、展览、工艺、集市、公园、节庆等要素,完善高品质的舒适物体系,打造各种类型的生活美学空间,培育品质生活消费场景,建设一批都市型、城镇型、乡村型旅游社区,策划主Citywalk线路。

(三)关注生活方式型旅游市场主体

生活体验型旅游产品的供给,首先是依托有特色、有匠心、有品质的居民生活服务商或公共休闲空间,如长沙的茶颜悦色、成都的小酒馆、南京的先锋书店、扬州的东关老街、昆明的翠湖公园等。同时,也应关注社区、商区、园区嵌入型文旅企业,如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小区闲置楼房、废弃厂房改造而成的民宿、展馆与休闲场所。此外,还应结合双创战略、小型微型企业支持政策的实施,灵活扶持、招引、集聚生活方式型草根创客和小微旅游企业,发挥生活方式型旅游移民的力量,培育宝藏小店、创意市集、生活街区等业态,给夜间经济、休闲经济、创意经济注入新活力。

(四)探索主客共享型目的地治理方式

旅游消费的生活化转向进一步模糊了居民生活空间与游客休闲旅居空间、旅游上层设施与旅游基础设施之间的界限,要求建立健全与之适应的旅游目的地治理体系。应根据各地实际,立足和谐的主客关系、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灵活的制度创新,借鉴上海武康居民区治理模式,构建统筹协调的共管善治机制、社会参与的动员组织机制、多元主体的内容生产机制、包容审慎的业态监管机制、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机制、先进适用的科技支撑机制,努力形成全域融合、主客共享、近悦远来、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首发期刊李庆雷,蔡展.旅游消费的生活化转向与产业响应策略.中国旅游报,2023-4-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