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对于传统媒体来讲,你要么就是拥抱它,要么就是被它所抛弃。对于企业来讲也是,我们要不然要改变一种思维,要不然的话,我们守旧的话,可能未来就会发现你的消费者可能会远离你。
媒体受众之变
第二个代表它的变革,我们讲的受众的变革,受众的变革是因为现在讲到未来二十年当中,到底谁是中国社会主流消费群,以20年计算,未来二十年有三个消费群最主流,就是70后、80后、90后,因为50后、60后基本老了,他们已经消费不动了。所以我们70后、80后、90后成为主流,这三个实际上发现他们的整个媒体习惯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完全是数字化的一代,也是...
作者文章归档:肖明超

让网络帮助品牌传播和营销
2011网易服装高峰论坛今日正式启动,围绕“新十年布局·中国创造”主题,各行业专家、企业家聚集一堂进行智慧的交锋。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发表主题演讲。
肖明超: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网易的这个活动,记得网易从在温州、泉州举办服装论坛开始,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了,希望论坛每年都能够持续办下去,这代表着我们产业目前的活力,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里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的主题是“新十年”,我去年有个论断: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新十年中,我认为我们要关注几个变化,一是中国的城市化,城...
新营销才能成就新品牌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快公司”,每个成长中的企业和品牌都希望自己成为快公司、快品牌。但是,如何成为快公司、快品牌,却没有一条通途。而且对于很多成长中企业来说,要想成为快公司和快品牌,自身所具备的资源和条件却往往不能支持他们去做一些大的营销事件以及广告投入等。
因此,与快公司、快品牌对应的,企业需要“新营销”。中国的消费市场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市场,传统的营销手段的效果和效率都在降低,成本投入却在上升,十几年以前,一个企业只要有300万就可以在CCTV打个广告告知全中国人民,但是今天,你花了3000万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认识你,但是今天的300...
营销80后
当70一代正在为房子工作苦苦奔波的时候,80后已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并且消费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作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其生活方式不仅完全不同于父辈,甚至与“70一代”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80后营销也就成为了很多企业关注的热点,而只有把握80后群体在消费文化上的特征,才能找到有针对的营销策略。
第一,80后群体比较感性,极易受他人影响。因此,与自己特征或者价值取向相同的人就会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把自己所欣赏的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特别是一些有号召力的同学和朋友,比如身边有一个人用上了彩信手机...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挑战
2005年11月,我给《中国商业评论》写了这篇文章,文章在2005年第12期刊登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于是,今年,《中国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周攀峰特地到北京,组织了一次关于信息时代管理挑战的讨论,并在今年做了一期专题叫《信息时代的39个管理挑战》,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我觉得依然还是很有味道,因此就将这篇文章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互联网经济,同时也冲击着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那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就一定会比过去运作得好吗?至少有一点,网络让企业和外部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了,不管企业身在何处,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视频会议等让企业可以节省...
从日本市场的例子看精准营销
昨天见了从日本来的Netmining顾问公司一行,聊到了一些他们在日本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我们探讨的核心主题是如何在基于消费群体研究的基础上来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营销服务,在这方面日本市场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探讨下来,觉得在市场的深度细分和利用数据库的精准营销方面,未来存在非常大的空间。
他们给我讲了一个例子,说日本东京有一个商务区,类似北京的中关村,里面有一群从事IT技术研发的人,这群人规模不是太大,但是普遍的一个特征是性格比较孤僻,不太喜欢跟人交往和沟通,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比较冷漠的环境中,因为他们每天都是跟机器打交道,他们非常需要生活上的照顾。于是,...
信息时代的8大管理悖论
在讨论了信息时代带来的管理挑战之后,《中国商业评论》特邀我为2006年第五期《信息时代的39个管理挑战》撰写一篇主题文章,于是就有了接下来这篇《信息时代的8大管理悖论》,与大家分享。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交通工具和路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让自行车变成了汽车,但是却不能使弯路变成直路。
悖论1:信息数量增加VS信息质量下降。信息时代让企业可以掌握的信息量增加了,企业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寻找合作伙伴,了解行业走势,寻找供求信息。但是,信息的丰富性并不能主动带来信息的高质量,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使得网上信息变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直接的...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困境与出路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国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吉利等品牌为代表,中国品牌正在试图超越自我。但是如何超越廉价的“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通过构建品牌资产来真正融入国际市场,却面临不少挑战。当中国制造和中国的国家品牌形象广告正在全世界播出的时候,中国品牌也需要认真思考其如何在国际市场进行传播。以下的一些思路或许值得中国品牌参考。
第一,在文化冲突下的品牌文化感召力塑造。这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遭遇,很多人认为面临的是极大的文化冲突问题,因为中国文化并未得到世界普遍认可,于是品牌自然也就不会被当地消费者...
品牌换标行动:如何真正“从革面到洗心”?
标识作为企业的名片,是企业的一张脸,企业本应像维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这张脸,然而现实中企业却经常“变脸”。2010年6月30日,李宁启动了新标识,将其“L”型标识更换为“人”字形,“一切皆有可能”的口号也被“Make the change”代替,将主要用户群体直指“90后”的年轻一代,短短半年多过去了,“90后”对李宁的主动示好似乎也并不热情;2011年3月8日,星巴克咖啡宣布正式启用更加突出美人鱼标志的全新品牌标识,在新的标识中,星巴克拿掉了使用40年的“Starbucks Coffee”字样,这一换标,标志着星巴克正试图脱离咖啡给自己带来的局限,而变得更加多元化,它不再愿意仅仅开咖...
社交媒体时代的微博营销
最近,“微博营销”伴随着各大门户的微博广告大战而热闹起来。2011年中国首届微博营销大会于2011年4月8日在厦门举行,由新浪微博与台交会组委会共同主办,来自微博服务提供商、传统企业以及业内的专家近百人以"抢占微博先机,把握营销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微博营销的的新模式,分享微博营销的理念;紧接着,4月9日,招商银行举办 “2011中国企业微博论坛”,与会的140家企业联合发布了企业微博共同宣言。
微博正在改变媒体、信息模式,也在改变着营销传播的生态。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利用SSI的在线panel库针对8城市4306个微博用户的调查发现,很多微博用户上网第一站登录微博的达20%,而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