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立

古文明研究者。生长于乡下,胸怀天下。历经坎坷,自学不倦,没有文凭,但有创见。关注语言学、历史、文明对比研究。

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


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
 
  明堂是上古帝王处理政务、举行庆典、开展教育活动的地方,是国家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和首脑生活的地方。《礼记》有一篇叫《明堂位》,详细记载了明堂的式样和相关礼仪。但是,古往今来,无数学者为了明堂争讼不已。这里不必一一列举不同说法,直接切入正题,加以论述。
  明堂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人们聚会的无壁的大房子,因为比一般房子明亮,所以叫明堂。随着技术的进步,明堂发展为大房子,最后成为宫殿。由于经济实力、政治形势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认为后来的明堂规模一定比前代大。仰韶文化五、六千年前的大房子,如半坡F1,面积约175平方米,内有四根0.5米粗的大柱,...

Read more

前置与后置


前置与后置

——语言分析的另一个视角

  在世界诸语言中,没有多少语法特征是所有语言相同的。就我们比较熟悉的语言来说,语序就有前置和后置两大类型。这是比考察宾语、谓语次序更好的角度。
  前置指使用前置词(介词)作为表达词与词关系的主要手段。preposition(介词)字面的意义是放在描述的对象之前。“介词+宾语”与“动词+宾语”的方向是一致的。比如汉语:
    我房间里看书。
    牛弹琴。
    关于戏剧。
    在、对、关于是介词,表示地点、对象等。
    英语也是使用介词的语言...

Read more

《山海经》里的语言学


《山海经》里的语言学
 
  《山海经》篇幅虽然不太长,内容却极为广泛,可以说是中国上古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里专门从语言学角度谈一谈。
  《山海经》的语言质朴,比多数先秦古籍易于理解,因为它大体上是口头流传的巫书,具有不少口语的特征。
  《山海经》记载涵盖的时间自远古直到周代(后人加上了秦汉的内容),语言文字的发展脉络在《山海经》里有迹可寻。图腾像是《山海经》里最典型的图画文字。各种各样的奇怪形象,总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常见动植物等,实际上后者就是要说的图腾,之所以变“怪”了,是因为它被加工改造了。如“中次三经…&hell...

Read more

说说反切


说说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注音方式,在它之前使用“读若”,即用同音字注音。反切兴起的时间还没有定论。多数人认为起于后汉,有人说始于三国,也有人说它是与汉字同时产生的,我认为它的雏形应该早已出现,广泛使用是在后汉以来。
  反切,就是用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相拼。如“孤,古胡切”,“古”的声母是[k](即汉语拼音的g),“胡”的韵母是[u],拼出[ku]。“孤”是被切字,“古”是反切上字,“胡”是&ld...

Read more

从立木为表到自鸣钟


从立木为表到自鸣钟

——计时小史

  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确定时间。最早只是昼夜、春夏秋冬这样粗略的分割。随着经验的增多,区分越来越细致。一日之内,一年之内,天体尤其是太阳的有规律的运行,被人们记录下来,作为衡量时间的标尺。

  《山海经》记载了先民用大山作为授时基准的实践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

Read more

静海方言概述


静海方言概述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静海地图

  静海县位于天津市的西南部,西汉为东平舒县,金代设靖海县,后改为静海县。全县辖16个镇,2个乡,386个村(街),面积1476平方公里,人口51万。静海大部讲静海方言,与天津市南部、东部的“海下方言”非常接近。下面介绍一下静海方言的特点。

  语音:(1)声母zh、ch、sh、r大都读做z、c、s、y。“车站”说成cēzàn,“人”说成yín。但有一些例外,如“石头”、“尺”、“直&rd...

Read more

月相术语与武王灭商的年代


月相术语与武王灭商的年代

   

  武王伐纣是商朝灭亡周朝兴起的标志。其年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得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公元前1027年三个解,阶段性成果选择了公元前1046年,我表示反对。我支持公元前1044年这一结论。
  江晓原先生和他的博士生应用最新技术验证古代文献中关于伐纣之年的记载,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途径。他们从国际互联网上获得了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专家standnish的长时间跨度星历表DE404等先进的天文软件,把文献记载的天象,结合跨越一个时区等动态因素,最终归纳成7项条件,经过计算机计算和筛选,认定:武王出兵在公元前1045...

Read more

汉语难学吗?



  不少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我说:并非如此!

  说一种语言难学,必须是来自学和用的亲自体验,才能令人信服。

  说一种语言难学,要把听、说、读、写等方面一一考察,经过与多种语言比较,才可以下一个切合实际的结论。

  汉语普通话的元音和辅音比起多数欧洲语言来要容易发。声调是欧洲主要语言不具备的,而在亚洲、非洲等地声调语言是广泛存在的。汉语有声调,对本族语没有声调的人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与词义相关,重音与语气相关。没有声调的语言,重音能区别词义,语调决定语气。辩证地来看,声调应用角度有别,并非可怕的事物。如果用拼音来标记,汉语的发音与拼...

Read more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浅薄的人动不动就廉价地使用“绝对”、“最”,却不想想“相对”有多么可贵!大师们的文章平易得如同说家常话,“积木论文”却堆满了连他自己也未领会的名词术语。《语言相对论》没有一条高深的定律,只是针对语言学的一些常见误区略加探讨。

一、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一切语言都是在变化的。词汇的变化最快,只需十年就可以看出来,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流行语,大部分昙花一现,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语音与语法的深化虽然慢,经过五百年还保持稳定不...

Read more

声调是怎样形成的?


声调是怎样形成的?

   汉语是有声调的。“搭、达、打、大”是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起区别词义的作用。在别的声调语言里,声调能区别词类和语法功能。古汉语“语”、“雨”、“泥”、“间”等读去声是动词,实际上就是区别词类的作用。这是声调产生的一个原因。彝语凉山语nga(我)改变声调,表示不同的格。藏语里的格助词i、is本来声调不同(-s不发音),但助词位置读轻声,就没有区别了。日语、非洲某些语言的高低型重音是音节之间的音高对比,不是单独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