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向吉庆

文渺,原姓名向吉庆,公元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一日生于云南省金沙江边的巧家县城,七岁进县立的新华小华读过六年半的书。一九八零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散文》、《莽原》、《边疆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过作品。由《散文选刊》、《走出大沼泽》、《吻山的虹》等刊、书选登过作品。著有散文诗集《走出心的窗口》,散文集《依恋悠悠》,散文集《文渺的散文》,中长篇集《人生》,长篇小说《艳花》。并用自己的长篇小说《人生风水》改编过没有拍过的电视剧《风水》。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姓名:

妈妈的财产 2


妈妈的财产2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跟我们故乡的劳动妇女一样,打扮也没有什么差异,但我很奇怪,从小我就见妈妈很喜欢花。过去家里有一个园子,栽有一丛玖瑰,一丛木槿,一棵葡萄。他们都长得很好,特别是玫瑰花期的日子里,妈妈无事就会拿了小板凳坐在园子里去纳鞋底。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时,为了让汽车进县城,政府下令让老百姓(无偿)退房扩街。房子不够住了,于是,园子就逐步被房子占了,玫瑰、木槿、 葡萄早在一九五九年就不复存茌了。如今,园子被旁子挤了只剩一个天井了。

一九六零年,居民的食堂散了后,有一天,我和妈妈去买柴草,妈妈见一个卖柴的小姑娘柴担上插...

Read more

黑水河边1


黑水河边

那是一九六六年十月,我伙同杨顺元、黄继康、钟典鹏三人去凉山的普格县找临时工做,走了一个建桥工地,两个建房工地,最后才在黑水河的大河坝公路桥对面的粮食仓库找到了修房子的临时工。于是,仓库姓李的主任拿了两把铁铲,三把扫帚,一个撮箕给我们,把我们带到一个空空的大屋里,屋里靠墙是一排高的土台,李主任告诉我们,那是他们过去的床,可以够五十多个人睡。当年解放军进凉山时,这里就又是解放军过往的住宿地,又是供应部队人员、武器、工具、粮食的转运站。他还告诉我们,外面的稻草可以随便用。叫我们最好在他们伙食团吃饭,他们属军队的食堂,用粮票、粮食都能买饭票,菜票随便买。他说他请示上级,如能让我们同他...

Read more

小偷


小偷

我们的工作,就是浇灌支撑桥面的大水泥柱。我们的工作始终都是挑水泥、挑沙、碎石子,再把水泥、挑沙、碎石子搅拌好。大家先按比例把水泥、沙子、碎石子堆在一起,然后,两人一组,相对而站,各用一把铁铲,同时翻动堆在一起的水泥、沙子、碎石子,两人边铲边翻动边朝前移动。这样水泥、沙子、碎石子就差不多均匀地混在了一起。第二道也是如此翻动,只是要放水翻动了。第二道翻动,水泥、沙子、碎石子就全混在了一起。第三次再如此翻动后,就可是挑去浇灌柱子了。我们就这样轮流着按比例上水泥、沙子、碎石子,然后又轮流着搅拌。每一个组要在工地上干六小时。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县的人,更不知道有多少个同样的搅拌组在干。只见整个...

Read more

丢进山沟


 扇子坝轶事

在四川凉山普格县境内大山中,有个叫扇子坝的地方。就是你从那地方经过,肯定也是不知道的。就是如今我从那地方经过,看不见我也出过苦力的已经废弃的钢筋水泥大桥。我也是不知道的。因不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还是二十一世纪中又修了一座新的水泥钢筋大桥。因为那段路只是西昌市通向普格县城、宁南县城,进入云南省我的故乡——巧家县城至各地的一小段开阔山沟。但我对去扇子坝的事,住过的木板毛草房,拦腰截断木则河的鱼坝,还有的人和事,在我的人生中是不会忘记的:

 

丢进山沟

那是一九六六年八月,我们到扇子坝就为修那座钢筋水泥的大桥去做苦工。我也是...

Read more

葫芦口打工1


 葫芦口打工1

 那是一九六五年十月的一天早晨,姜文才同学在街上找着我,说他爹在金沙江对岸的葫芦口包了一段给养护工区打包坎的工作,说只他一个是小娃儿,不好玩,反正你也没有考起中学,又不读书了。问我愿不愿意去干活。我当时就答应去。他还告诉我:“不用带粮票、带钱。打上在葫芦口养护工区打包坎就行了。对了,还得带上行旅。证明一定得打上。”我说:“知道。”

姜魁才的爹可是他们生产队的队长。他们生产队的人当着面都喊他姜队长,背后却喊他姜钻转。我们这一辈的人有喊他姜大爹的,有喊他姜爸的。我父母都比他大,所以,我喊他姜爸。当然,他的...

Read more

陋室杂想1


陋室杂想1

 我有三个长方形的鱼缸,鱼缸里养有水草,并在每个鱼缸里都养着锦鱼,有红的,有白的,有白红镶嵌的,白黄镶嵌的,还有白红黄镶嵌的,一米长的鱼缸四十厘米宽的鱼缸有鱼十条,缸上四十厘米处放着我最大的假山石,假山上长得有大榕叶的万年青一棵,黄葛树一棵,还有猪粽草和青苔,另一个鱼缸有六十五厘米长,三十厘米宽,内有鱼六条,缸的二十厘米处放着另一盆假山。有一棵万年青和猪粽草青苔。都是家乡的朋友送的。假山上长的树、草、苔是原来就长在上面的,还是移栽在上面的,我就不知道。反正它们都是故乡搬来的。底部被我用水泥拌沙搞成了上方的盆形,并在长方的中间边开了一个洞。买了微型水泵把鱼缸的水抽到...

Read more

首攀高处


 首攀高处

十三岁那年的那一天,我和同我一样大小的刘慈忠及陈毛子去石灰窑沟挑石头买给正在建设中的巧家县糖厂,路程也就是三四来公里。石灰窑沟通向金沙江,沟里全是大大小小被水冲洗得干干净净的的石头,大人们拣了挑着就走,每趟不管能挑得了多少,一天最少也要挑十多趟。而我们这些从家里跑来找零化钱的小人,就不一定了,一天只挑二趟也是常有的事。我嘛,一天最多也就是挑四趟。倒不是懒,在那个年代的人,主要是因为饿,加上我们又不是像那些要靠这个讨生活的人们。所以,我挣多挣少无所谓。还有必定是贪玩的年龄。加上从沟里往糖厂,单上沟那弯弯曲曲的路就有一里还多,我挑四五十斤左右,不休息七八次,是上不了沟...

Read more

改变的老宅1


改变的老宅1

我家的老宅也成过去,但那是十分值得怀念的。特别是有些事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我家的老宅在古老的金沙边的巧家县城里的北街上段,对面是洋教堂改成的县人民医院。那时除了人民医院不是瓦片有房檐的建筑外,主街上以土木结构瓦片房顶带房檐的建筑为主。也有不多的毛草屋,岔街小巷的毛草屋就比较多了。房屋进深长的土木结构瓦片房顶的房子里都有一个天井,甚至有一个园子。我们家里属有一个园子的。园子的后面是厕所,厕坑上建有木猪厩,厩内每年都养二头过年猪,也有养一头或三头的年份。厩顶上和厕所过道墙边是堆放柴火的地方。出厕所门就是园子。园子里栽有葡萄一棵,玫瑰一丛,木槿一丛。走出园子门,就进入了右边依...

Read more

冲出家门 1


  

冲出家门 1

才回家时,见大哥、二哥的每天家务事主要是在夜里二十二点以后,负责把家的日用水抬好,扫地、洗碗、擦桌子都是他们分了工的。我最多也就是大哥、二哥抬水时提着马灯给他们照亮。当然,大哥、二哥也会叫我帮他们扫地、洗碗、擦桌子。但没有三个月,我也成了大哥、二哥做这些事的一份子。但我必定太瘦小了。只能和大哥、二哥抬水。二哥总把桶多放他那方,中间也很少放。大哥则是放在中间的,甚至多放在我这边。他同二哥抬水,两人为这事老吵架。但他们两个是不煮饭做菜的。最多也就是洗洗菜,烧烧火。一天我见妈妈煮饭,就看着妈妈怎么做饭菜。我才看做的第二天,放学就急匆匆的跑回...

Read more

吃泥鳅1


吃泥鳅1

那是一九五九年四月的某一天,我饿得一下想起了北门口外那道沟边滥得七牙八齿的矮围墙上长着很多仙人掌,就一个人去想搞点来吃。出北门,站在水沟边那棵古老的大黄桷树下往那矮围墙上看。见那过去长着很多仙人掌的矮墙上连一稞草也没有了。却出现了十来处人可以走入田野的缺口。是呀。那矮围墙对面那排土房就是新华公社社员的住家。我这个每天还可以去食堂打吊命饭吃的城镇人都知道饿。他们这些早就断了粮的公社社员,那矮墙上没有管的仙人掌,应该早就被他们整去生吃了。

我摇摇头,顺沟浇地用的沟,向三大码口的地方而去。想田野里总有人们遗漏的可吃植物。层层梯田地虽是绿油油的,但田里的稻秧才返青。旱地里除了包谷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