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  
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主要散文著作《文化苦旅》、《借我一生》(不是《给我一生》)、 《千年一叹》、《山居笔记》、《霜冷长河》 、《行者无疆》、《出走十五年》、《笛声何处》、《中国之旅》、《非亚之旅》、《欧洲之旅》、《心中之旅》、《晨雨初听》

向香港请假——答林汐先生


余秋雨

 

  林:余教授,听说您这一时段在香港的几场公开讲座将会暂停并延后,要赶到四川参加512地震的周年纪念,是吗?

 

  余:对。这事我在几个月前就反复预告了,听讲座的朋友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过。课程都已作了妥善安排。特别要感谢香港作家联会,本来已经发出去了邀我作文学演讲的通知,为了给我的四川之行让路,又重新改变了日期。

 

  林:您对这次回四川,好象看得很重要。

 

  余:对,对我非常重要。去年地震之后不久就去了,天天泪流满面。我当时就对电视采访者讲了多次:512改变了我对中华民族、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基本认识。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上...

Read more

凤凰卫视的宏观意义


余秋雨

 

  文化缺少统一和及时的评判标准。因此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文化的评价要比经济、民生、军事、政治更容易出错。往往是,把不重要的文化现象看重了,却把真正重要的文化现象看轻了。有时,要过很多很多年,人们才会把轻重颠倒过来,嘲笑当年的前辈“近视”了或“老花”了。

 

  我认为,凤凰卫视的出现,就是真正值得重视的当代文化现象,可惜大家常常低估了它的宏观意义。

 

  从表面上看,凤凰卫视在香港市民间的收视率并不太高,在内地,有些城市和地区还没有落地,收视率也远远比不上有些电视剧、娱乐节目和大晚会。但是,我发现,全国高校师生、各级官员、企业高管,看得最...

Read more

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演讲视频:黄帝是一个文化坐标


    观看视频请点击

 

  在1911年的时候,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而且也结束了王朝的历 史。后来,在发布公告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重要:公告写完了,要写纪年的时候(我相信这个年代比这个公 告本身的内容还重要,震撼了全中国),这个纪年是黄帝纪元4609年。它是在提醒全中国人民,我们现在在 过着这样一个日子,这个日子是4609年的一个延续。表面上看,他们是不要清朝统治,实际上,这一下子又 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辛亥革命的英雄们在这个时候突然给中国、给社会提供了一个文化坐标。

 

&nb...

Read more

我在香港的课程(2009年3月13日)


余秋雨

 

  去年我被香港浸会大学聘为“全人教育奠基教授”。所谓“全人教育”,也就是“健全人格教育”。这当然是一个很及时的教育概念,我每次开讲,香港《信报》、《明报》都刊登广告,因此有不少社会各界的听讲者。

 

  照理,我每年需要有五个月时间住在香港。但也很自由,在没有课程的日子里可以离开。去年我开设的课程是两门,一门是《五千年中国文化史鸟瞰》,这是根据我的新著《寻觅中华》讲的,但讲得尽量简要,因为来听这门课的有很多香港的重要企业家、官员和电影艺术家,他们的时间都很宝贵。这门课产生了一个让我惊喜的成果:有一位研究生整理的听课纪录稿水准极高,不仅每个历史关节都表...

Read more

关于“博士后流动站”询问余秋雨教授


  问:余教授,申请进入您主持的“博士后流动站”,对原先取得的博士学位的专业范围,有限制吗?

  答:没有限制。不管什么专业,只要取得过博士学位就可以申请。“博士后流动站”的宗旨,就是促成不同专业之间的高层级交流和互溶。我认为专业跨度越大就越有意思。如果有管理学博士或理工科博士到我这里来研习中国文化史和艺术美学,一定能激发出特殊的学术成果。这个博士后流动站现在设在上海戏剧学院,因此,反倒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博士不能申报。

 

  问:国外取得的博士学位也能申报吗?

  答:能。

 

  问:在您的博士后流动站研习,一般定为多长时间?

  答:两年。

 

  问...

Read more

2008年自荐文章之二:关于汶川地震的四篇博客


余秋雨

 

  第一篇:  捐款(2008年5月23日)

  记者:余秋雨教授,从报纸和网络上看到,您给四川灾区的捐款,创造了全国学者、作家捐款的最高纪录。很多大企业家的个人捐款也没有您多。但是,您对这件事情又十分低调,还是九久读书网顺便透露了这个消息。我们很想知道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您以前也做过不少这样的捐助吗?

 

  余秋雨:华东大水灾那年,我把《山居笔记》的全部稿费捐了。但是杯水车薪,只是稍稍表达心意而已。平日,我和妻子马兰陆续资助了山东、云南、湖南等省份的几批贫困学生,他们每年都寄来一叠成绩单,这让我们很高兴,但总是觉得力量有限,做得太少。这次...

Read more

2008年自荐文章之三:5·12文化追问——专访余秋雨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余老师,汶川地震到今天已经四十多天了。废墟还有待重建,烟尘已经散去,但是,它似乎改变了我们身边很多东西,又让我们获得了很多东西。我想问您,这四十多天以来,一直出现在您脑子里的,会是什么?

 

  余秋雨

   当然首先是那些感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画面。不管播出多少次,我都会反复地看。这些画面与我们过去看到过的英雄画面不太一样,里边的人物全是最普通的中国民众,职业、年龄都不相同,数量却很大,他们的反应和表情正是所有中国人都会有的。因此,我从这些画面,重新读解了中国人,重新读解了中华文明。

 

  马东:

  这些画面...

Read more

2008年自荐文章之四:上海广富林遗址的猜想


余秋雨

 

  最近,上海松江的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上海电视SMG艺术人文频道于6月29日下午进行了考古现场直播,我与这次考古发掘的总指挥宋健先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一起,接受了即时采访。

 

  多年来我在研究中国文化史的过程中一直把考古作为自己主要的学习项目,因此也对广富林遗址产生了很大兴趣。现把我当时的谈话和相关的思考整理如下,敬请专家们指正。

 

  1

  上海的历史一般被说成是七百年,那是指元代的至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292年,设立了上海县。这是行政地理学上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上海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介于...

Read more

无网生活又一年


余秋雨

 

(2009年2月10日)

 

  我到现在还过着不用手机、不上网、不看报刊的日子。这中间,最彻底的是不上网,我的手压根儿没有碰过电脑,也没见过网是什么样子。

 

  我有一个博客,这是九久读书人俱乐部的一位女孩子在工作之余顺便管一下子的。我与她几乎没有联系过,偶尔我的助理金克林会把我的谈话转发给她,但这样的机会极少,只有在5·12地震之后,我谈过几次话。无论是这个女孩还是金克林都不会把网上有关我的说法转告我。

 

  我不上网,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把持方式。因为生命是由“时间”和“注意力”组成的,而最有可能夺去我的“时间”和“注意力...

Read more

门孔


余秋雨

 

  

  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

 

  这情景,很像一群哲学家在讨论死亡,而最后,评判者没有让他们及格。

 

  在人类一些最本原的问题上,最低智能和最高智能,首尾相衔。

 

  是啊,还能说话的人谁也未曾抵达过死亡,那又怎么说得清呢?既然说不清,那就与严重弱智的阿四没有太大的差别。

 

  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

&nb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