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成熟企业在策略选择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破坏性创新的可能失败与继续在竞争市场中挣扎之间,大家都选择了后者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当新技术让伟大的公司倒下之时??。作者克里斯坦森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这本书研究的起点是“伟大的公司为什么会破产。”这与吉姆·科林斯在《基业长青》中的研究方向正好相反,科林斯试图去总结“为什么伟大的企业能够持续地成为伟大的企业”,而克里斯坦森说的则是伟大企业倒下的尘埃之中,如何寻找成功创新者的足迹。
持续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创新者的窘境》提出的...
作者文章归档:李晨晔

现兼任铭远咨询战略合作伙伴索奥(中国)首席执行官,曾任美国美通公司(中国)总经理、美国加州微波公司亚太区副总裁。
美国缅因州立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
学会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决策
“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不确定”,这是《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的结论。对此,他自己也非常沮丧:“我越思考我的课题,就看到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与实际的世界实在是不一样。每天早上,世界在我眼里都变得比前一天更加随机,人类都比前一天受到更大的愚弄,这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确越来越不确定了。也就是几年前,某些经济学们家担忧的是我们外债的水平和结构可能带来的风险,一些行业管理者和企业家关注的是进入WTO之后,跨国公司和国外产品会对国内企业产生不可逆转的冲击;但似乎是一夜之间,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成了全球主流经济最大的债权人,&l...
彼得原理并非不能解套
《彼得原理》是四十多年前的一本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969年。这本书以后多次再版,终于“从媳妇熬成婆婆”,成了经典。反过来看,四十多年来,管理学的研究和着作可谓浩如烟海,但多数都成了废纸,成了必须回收到造纸厂处理的真正的“污染源”。但这本小书却好像是一瓶陈年佳酿,愈久弥香,照这本书的译者在译者序中所说,“决不能等闲视之”。
《彼得原理》的提出者劳伦斯·彼得是一位老先生(1919-1990),他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二十二岁的时候开始做教师,四十四岁的时候才到美国华盛...
观照决策警惕陷阱
不确定是我们周围世界的特征,决策是我们的行为。同时,不确定性与决策也互为因果、如影随形,对我们来说,像是一对“难兄难弟”。不确定性是决策的因,我们无法真正预知未来,进而控制未来,但我们又要根据对未来的预期,确定我们今天的行动,分配手中的资源,所以我们要决策;不确定性也是决策的果,正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亿万人在为自己的未来决策,就更进一步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也制造了新的不确定性。
从上世纪30年代起,人类曾经做过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叫做计划经济。这个伟大的努力实际上是假定:有一批精英坐在办公室里,凭借各种数据,就可以计算出社会最佳的资源分配和收入...
“观照”决策,警惕陷阱
要改善决策,就要“退后一步”观察、思考决策本身,慢慢体悟,不时“观照”我们的决策,才会有机会探究决策,洞悉不确定性。
不确定是我们周围世界的特征,决策是我们的行为。同时,不确定性与决策也互为因果、如影随形,对我们来说,像是一对“难兄难弟”。不确定性是决策的因,我们无法真正预知未来,进而控制未来,但我们又要根据对未来的预期,确定我们今天的行动,分配手中的资源,所以我们要决策;不确定性也是决策的果,正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亿万人在为自己的未来决策,就更进一步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也制造了新的不确定性。
...
愿景的“潜台词”是创造
英文中Vision这个词译为“愿景”,据说是始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的中文版翻译。十几年以来,这个词渐渐由“生”而“熟”,已经成了企业的标准动作之一。对于管理咨询的从业者,找到愿景的适当说法,也成了绞尽脑汁、索尽孤肠的苦差事——要符合企业的身份和行业,也要反映企业的发展愿望;文字上要字斟句酌,最好还有些古文的韵味,如果能够直接引用“诸子”的原文,那就是佳品了。然而,正如圣吉所指出的,当人们在沉溺于辞藻之中的时候,往往就完全忘记了愿景的真实含义&m...
创新的组织心智
如果把创新看作是组织成长本身,看作是组织生命本身,就会有很大不同。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看到了什么系统(或者是系统的哪些特征),我们看到的系统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什么行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于中国过去三十年企业组织发展的反思,“中国制造”的过程似乎指向的是“模仿”、“效率”、“抓机会”和“抢资源”,而中国创造是什么,大家都正在想,也正在做,或许是“正在摸索”的状态。创业投资(&ld...
新型领导力如何构建?
将个人融入组织,引领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是领导力建设的必然,也是领导力建设最大的“收益”。
我刚从英国回来,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英国女王的合理性,为什么英国作为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居然还保留了女王。而后来的这些国家,包括法国、德国、美国实际上都把国王给废了,只有英国这个国家到今天还保留着君主立宪制的体制,每年国家一大笔税收是要拿出来给女王一家来花这个钱。听上去我始终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一个像英国这样的国家,为什么每年拿出几亿英镑让这一家人花,这是没道理的一件事。但是这次去了之后,实际上现在还在想这个事,到西敏斯...
彼得原理并非不能“解套”
《彼得原理》讨论的内容是人类组织中的“不胜任”现象,这个题目至今还让管理人员发愁、“纠结”,但如果我们有勇气“放下”,就有机会重新学习,从头发展,就有能力打破“彼得原理”的诅咒
《彼得原理》是四十多年前的一本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969年。这本书以后多次再版,终于“从媳妇熬成婆婆”,成了经典。反过来看,四十多年来,管理学的研究和著作可谓浩如烟海,但多数都成了废纸,成了必须回收到造纸厂处理的真正的“污染源”。...
创新者的两难选择
多数成熟企业在策略选择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破坏性创新的可能失败与继续在竞争市场中挣扎之间,大家都选择了后者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当新技术让伟大的公司倒下之时??。作者克里斯坦森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这本书研究的起点是“伟大的公司为什么会破产。”这与吉姆·科林斯在《基业长青》中的研究方向正好相反,科林斯试图去总结“为什么伟大的企业能够持续地成为伟大的企业”,而克里斯坦森说的则是伟大企业倒下的尘埃之中,如何寻找成功创新者的足迹。
持续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创新者的窘境》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