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老先生一直提倡“思想市场”,对这个观念国内的知识分子们大体都是拥护的。但如果真是思想的市场来临了,知识分子同样面临转轨挑战,就跟当年“砸三铁”差不多。
秀才创业学吆喝,在我看来非常符合科斯所说的“思想市场”的观念。对秀才创业来说,最难过的一关是面子关,做什么生意就要会吆喝什么,而读书人从小受的教育是做人要“刚毅木讷”,推销自己显得巧言令色。
吆喝背后,还有一个跳出体制,这两个因素,是...
作者文章归档:郭宇宽

深化教育改革,支持人大附中改制
前些日子杨东平教授和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校长掐上了,杨东平教授发表文章“我为什么批评人大附中”展现他确实和人大附中没有任何私怨,但是出于他所追求的教育公平的理念,认为人大附中的办学貌似成功和“示范”实际上是“竖起一个杆,倒掉一大片”,具体杨东平教授的意见是,一是,人大附中的生源和师资均靠“掐尖儿”;二,办学理念其实在强化应试教育;三是,依仗优势资源收取择校费或者赞助费。这引起了刘彭芝校长的强烈情绪反弹,甚至威胁要起诉杨教授。这样的争议已经由来已久,如果刘校长这次不真的起诉杨教授,这样的争论吵一...
三起交通事故的故事
几个月内我连续接到三起案件的反映,都是政法系统工作人员和普通公民由于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笔者无意对具体案件的是非轻下断言,但三起案件相对比却让人心头有些不是滋味,谁都知道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要我们警惕法律在实践中对有些人格外平等。
做记者一个基本功就是要能够常年不断听到让你不愉快的事情,而同时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我就是这样努力要求自己的,但不知是不是偶然,2004年国庆节前后的一个月期间我连续接到三起案件的反映,终于让我再也难于保持平静。
故事是从我国庆前后到陕西采访开始的,在我到陕西前不久,三原县新上任的县长刘涛指示财政局停发了县公安局的工资,被媒体报道以后...
“包工制”是万恶之源吗?
《开放时代》2010年第五期发表了一篇由潘毅、卢晖临、张慧鹏三位学者合作的文章:“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这篇文章揭示了中国当代建筑业农民工普遍遭遇拖欠工资的社会事实。
但是,在寻找这个问题的根源时,潘毅等学者把问题归咎于“分包劳动体制”,认为在“层层分包的用工体制下,一个工程被层层分包,大小老板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而工人处在利益链条最低端,忍受最强烈的压迫。”而在解释为什么建筑工人会甘愿接受这种“资本意志”的压迫时,潘毅等的归纳是“工人...
如何让中国人成为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最近,环球时报有一篇文章,叫《中国人是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非常忧虑的表现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我们中国人放弃共识,那么中国将沦为外部势力的傀儡,独立自主将不复存在。他特别忧虑:一旦中国人放弃共识以后政治问题会爆发出来,各种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会释放分裂中国的能量,西方就会找到撬动中国的杠杆。这种忧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就是我们这时候确实应该讨论一下:中国人是不是应该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历史上,中国人曾经很多时候确实是一盘散沙。比如有一张照片,上面体现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城的时候,很多老百姓站在路边看热闹。当时老百姓虽然表面上都是顺民,见了皇帝都磕头,但是他心里边...
温州危局是中国经济风向标
温州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倒闭破产不在少数,更有老板频繁出走乃至跳楼,一时间人心惶惶。
我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在进行温州商人的研究,因此温州的朋友也特别多。最近我特别约一些温州朋友了解了一下实际的情况,据他们说,温州现在确实非常惨淡,金融形势紧张,很多人都想卖房子。这让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危机最先在温州爆发呢?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温州商人是中国市场中少有的非常有竞争力的商业群体。
于是我向很多朋友咨询,他们讲了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前一段时间的投资扩张,在扩张过程中,很多温州企业借了很多贷款,有些甚至是高利贷。一个朋友说,温州出现不少这样的情况:先是银行...
警惕选择性的市场逻辑
最近一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又闹起了“电荒”,如果是以节能减排为目地,从抑制高能耗企业的角度讲,电荒倒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中国的电荒,往往都是地区性的,比如一旦浙江江苏,闹起电荒,并不管是不是高耗能企业,哪怕是低碳企业也一样拉闸限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就比较严重了。
中国是一个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全国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储量为10000亿吨,目前每年产量大概三十多亿吨,且经得住挖呢。既然不缺煤,从国家宏观资源来讲也是不应该缺电的,而居然总是出现区域性的电荒,那一定是说明在调配资源的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但实际情况是...
“高干子弟”又回来了
最近几年我经常有机会去一些大学作演讲并和同学们作交流,有一个现象让我一度非常吃惊,那就是“关系”是如今年轻的大学生们极为关切的话题。我见过几个颇为优秀的青年,在谈到对就业形势的忧虑时,都抱怨自己没有“关系”,甚至流露出身边“有关系”的同学参杂着愤怒和艳羡的复杂感情。似乎在他们身边随处可见平庸的人,因为有一个好爸爸而轻松的获得令人羡慕的工作。
在我90年代中期读大学的时候,并不是这样,并不是说我那时大学里没有高干子弟,但他们当时没有那么让人羡慕,虽然他们也有时候也会显得与众...
大炼钢铁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51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曾经上演一部闹剧,1958年8月17日,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 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 ,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要求各部门、各地方都要把钢、铁生产和建设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