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世芳

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 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笔端饱蘸情感,念旧伤逝之余,也能引领读者侧身历史后台,怀想曾经沧海的激情与幻灭,于同代人中独树一帜。 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辑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 一九九五年退伍,编纂《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20年纪念册》,亦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必读参考书。廿七岁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轰动华人文化圈,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 二○○○年,马世芳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

林生祥,非听不可(广州、深圳、厦门及周围住民请进)


一年前我写道:林生祥是当今台湾最重要的创作歌手,如今我的心意并未改变。我愿再说一次:
  
林生祥,是当今台湾最重要的创作歌手。
  
而且,依我有限的聆听经验,林生祥的现场演出,其细腻、大气、深沈、饱满,在我个人听过的所有华人世界创作歌手之中,绝对足以列入经典级别。
  
权当受一次骗,也该去听听看。尤其这回词人钟永丰也一块儿去了,这可是在台湾都难得一见的盛事。
  
台湾出了个林生祥,作为同代人,又是沾亲带故的广义的“音乐圈”同行,我也与有荣焉。
  
相关讯息详见:
  
http://www.douban.com/group/lostmusic/
  
http://www.d...

Read more

一个六年级生的青春歌史(重貼)


(注:六年级,即‘民国六十年代生’,约等于大陆的‘七○后’。我生于1971,所以是‘六年零班’。)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有歌的。1970年代,我的母亲陶晓清一面主持西洋热门音乐节目,一面推广台湾青年创作歌谣,家里到处堆著录音带、唱片和词谱。七十年代后半,“民歌运动”最热闹的那几年,母亲经常筹划主持演唱会,那些民歌手三不五时便到我们家里开会。那时我们家客厅铺满了褟褟米,很是宽敞,大夥便席地而坐,纵论畅谈。母亲心疼其中几个离家求学的孩子难得吃顿好饭,常常邀请他们早点儿过来一起晚餐。长大之后读到文坛前辈回忆林海音、刘慕沙昔时照顾年轻穷作家的故事,立刻想起母亲当年照顾那些民歌手...

Read more

[有用] honeypie.org全文版RSS


有需要的朋友请自取:

http://feeds.feedburner.com/honeypiefull

由于大陆封了很多境外网站,台湾乐多也在其中,彼岸读者原得翻墙才能阅读该处完整文章。多谢omegaleered引介,利用日本这个强制抓取全文RSS的服务,即可利用Google Reader之类的阅读工具,读取honeypie.org完整全文。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Read more

记得蓝侬


蓝侬遇刺身亡那年,我十岁。电视萤幕播出达科塔华厦门前群聚哀悼的乐迷,镜头晃过去,烛光摇曳,映出一张张糢糊的脸孔,有人哭泣,有人歌唱。我并不知道那个在自家门前被枪杀的明星是谁,也不知道我的长辈们有多少人为此伤心落泪。当然,我也不可能知道那位歌手,在他横死前几天,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我对自己的任何一段过去,都没有任何浪漫情结......我不相信昨天。”

六年后,我已是中学生,无意间在母亲的抽屉找到一卷披头士精选辑卡带,它改变了我的生命:我开始搜集每一张披头士和团员个人的专辑,到处查索相关论述,逐句研究歌词,继而对那个我未及亲历的时代愈来愈好奇,终于一头栽进父母辈的老摇滚世界。须知那还...

Read more

重塑雕像的权利──序辛西亚蓝侬《John》


多年前,曾在《滚石》杂志看到一幅跨页照片:朱利安蓝侬肃然站立,双手展开一帧父亲约翰蓝侬披头时代的肖像。青年朱利安与黑白照里的父亲一同凝视着镜头,照片中的父亲比儿子还年轻。那是千百万人仰望崇拜的父亲,自小弃他而去的父亲,对母亲残酷无情的父亲,给了他这身既是光环也是诅咒的血统的父亲,来不及多认识一些的父亲。千言万语,彷佛都沈淀在朱利安波涛汹涌的眼底。

2000年,三十七岁的朱利安在父亲二十周年忌日前夕发表了一篇文字,老实不客气地写道:“我对爸爸始终心怀愤恨,不只因为他对我的轻忽,也因为他口口声声的爱与和平。那所谓的爱与和平,从未进过家门找我。我也怀疑他若还在世,会是什么情况。我猜,那得看...

Read more

点头示意,若你听得见


那是哪一年的事情?为了办活动,我到中部的C城去勘查场地。那是一间刚开张没几个月,极为富丽堂皇的夜店,孤耸在城郊的十字路口。中央的舞池挑高四层楼,驻唱歌手的舞台背景是整片顺着石砌墙面流下的瀑布,灯光斜斜打在上面,马上散发出极尽颓废的时尚气味。装潢用的都是时髦的深红深蓝色系,走道和阶梯边亮着一束束细心安排的小小聚光灯,把精心打扮的红男绿女照得很有剧场感,彷佛大家都走进了好莱坞电影里的高级赌场。朋友告诉我:那间夜店生意始终很好,老板很有办法,包厢里经常有热情捧场的道上弟兄,和喝得满脸通红的警界长官。

彼处不只门面漂亮,音响系统也花了大钱,低频深沈而不含糊,高频清脆而不刺耳,即使在极大音量仍...

Read more

12/4/09 崔健与ADO台北演唱会后速记




谢谢杨公拍摄setlist,引用自此,
原图链结可看大图。演出曲目和其他网友的精采心得,可参考五四三音乐站崔健板

乐手名单(与2007来台阵容相同):

崔健    主唱、电吉他、小号
刘元    萨克斯风、笛、箫、唢呐
艾迪    电吉他
张永光(鼓仨儿)  打击乐
武勇恒(贝贝)  鼓、说唱
刘玥    贝斯
夏佳    键盘

好久没有看演唱会这么high,又跳又叫又唱的,可怜我这把老骨头啊。现在全身酸疼.....

Read more

不再地下,依旧独立──浅谈台北live house场景


不久前赴香港访友,顺便逛逛弥敦道上的旗舰级乐器行,从一楼到三楼,排满了各色各样的吉他、贝斯、鼓组、配件......,品类之佳、搜藏之广,在在远胜台北的乐器行。赞叹之余,不禁羡慕:论搞乐团的条件,香港青年的“军火库”看来是比台北称头多了。

我把这样的感叹告以香港友人,他摇头笑道:香港年轻人才羡慕台北呢!台北有这么多的live house和音乐节,音乐人天天有机会上台,乐迷天天有节目可看。香港非常缺乏让年轻音乐人表演的live house之类小型场地,绝大多数的搞团青年都只能在练团室里过过干瘾,并没有站上舞台“接受群众考验”的机会。相较之下,台北的“live house场景”,正是他们梦...

Read more

想起Pink Floyd和一个人


按:2010年起为《上海壹周》写专栏,这是第一篇,此为原始完整版,登出略有删改。


那年,Roger Waters在香港办演唱会,现场搬演全本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几位不忘革命情感的朋友和长辈纷纷买了票请假去朝圣——既然Pink Floyd散伙已久,去看看老团长,便是最接近「美梦成真」的机会了。

我多少有些向往,然而终究没有去。尽管生平买的第一张唱片就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却总觉得对Pink Floyd始终听得不够深,至少,比起学长W,二十多年了,我应该还是赶不上他的。

八○年代末的夏天,刚考上大学,我...

Read more

亲眼见到迪伦那一天


(给《上海壹周》的稿子)


没有暖场节目,没有开场影片,没有故作姿态的拖延,票面印的开场时间一到,幕后响起那句不变的介绍词:「先生女士,敬请欢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艺人,Bob Dylan!」乐声大作,我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便见到了他。

这是1997年2月16日傍晚五点,日本名古屋会议中心世纪厅。Dylan五十六岁,一头古铜铁灰乱蓬蓬的捲发,一身灰扑扑的西装,像是Beatles刚出道穿的款式,只是臃肿了些。强光在松弛的脸颊刻出深深的法令纹,使他看上去确乎是一位老人了。然而那陡峭的鹰钩鼻子还是旧日的模样,双目澄蓝如炬,彷彿还能窥见《Highway 61 Revisited》封面那二十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