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莫志宏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7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律硕士学位;1999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学。2003年7月至今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自利、互利与外部性


下面是针对我出的考题“什么是斯密思想?从斯密思想出发谈谈你对外部性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生给出的回答,我认为很优秀,所以,原原本本抄下来与大家分享:

 

斯密思想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每个人基于自利,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运作。外部性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图书馆自习,这时你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到一定程度你一定会与对方交涉。在上述例子中,外部性是指说话者在说话行为中,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担,而是对你强加了成本的付出(受到干扰)。但是由于斯密思想我们知道,由于自利,你一定不会使自己一直处于被侵害的地位,你会想办法弥补损失,如让说话者道歉等。从这...

Read more

市场之中个体的选择 VS. 对市场本身的选择


  一般来讲,经济学没有不强调个体的自愿选择的,以及基于个体的自愿选择而形成的市场的。可以说,没有个体的自愿选择,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张、变革,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越任何个体意图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也就没有了研究对象。也正因为此,经济学界一个大致的共识就是,搞中央计划经济是不需要经济学的,在那种体制下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因为,这种经济运作模式本身要求废除个体的自愿选择,而由统一的中央计划取而代之。可以说,当一个统一的中央计划取代了无数个主体的分散计划时,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做到使无数个主体的行为与中央计划所要求的行为保持一致,而这样...

Read more

科斯与社会主义大辩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社会主义大辩论是现代经济史中的大事件。在那次辩论中,米塞斯、哈耶克作为一方,兰格、勒那、迪金森等作为另外一方针对社会主义是否可行展开了争辩。很多经济学家如熊彼特、奈特都多少卷入了这场争论。到上个世纪中叶时,学界认为Bergson(1948)的总结为这场争论划上了句号。结论是,米塞斯、哈耶克一方没有能够辩倒数理经济学家们,因此,以后者的获胜而告终。虽然奥地利学派的学者从来都不认可这个结论,但是,也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才让他们的这种观点在经济学界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今天,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最初米塞斯、哈耶克关于社会主义不可行的...

Read more

市场、社会 VS.政府


  经济学强调个体自利/自爱,以及基于个体的自利驱动而形成市场。社会不同于市场,它是一个比市场更宽的人际间相互作用的“域”。如果说,在市场中人与人的交往规则是利己利人(主观利己,客观利人),那么,在超出市场范围的社会领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包含了更多的“人味儿”的考虑因素。

  基于自利、基于竞争的交往规则是比较纯粹的,也因为此,在这个领域中规律性呈现得比较明显。而基于各种“人味儿”的考虑因素的人际交往,则显得杂乱而难以分析。例如,某地发生地震,有可能不同的人对于受灾者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冷漠,有的则更热情,...

Read more

企业家行为与最大化理性人模型


  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一定不是在市场上只会针对价格作出被动反应的主体,而是积极利用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创造的人。什么是创造?其实就是生产,把市场上现在没有的东西提供出来,或者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出来。按照德姆赛茨(1995)的说法,市场不生产,只有企业才生产(虽然企业也在市场上购买,但在市场上仅仅有购买行为的,肯定不能叫企业。企业的规定性是“卖”而不是“买”——这本来是废话。科斯(1937)之后这就不是废话了)。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灵魂,是他将人们组织起来进行这种创造(生产)。

  在奥地利学派里,企业家被赋予了重要的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