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的全面解决必然是中国股市的灭顶之灾!


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投资股市仅仅是一种收入现象,因为家有余钱,法律又禁止向证券公司融资和融券,并且不必急着需要这部分钱来消费,所以盼望着这些余钱能够增值,为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多的收入。

但是,对于几千万个人或家庭组成的一个庞大的股民群体而言,投资股市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货币现象了。迄今为止,“股权分置”的诸多方案不外乎是让不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起来,不同之处和共同难点就是定价问题和价格多少而已。

但是实际上,中国“股权分置”的全面解决必然酿造中国股市的灭顶之灾!

用不着高深的经济学理论来论证。我仅仅从一个简单的类比来说明,其实,其中的经济规律是相通的。因为股票指数如同物价指数。入市的资金如同流通中的货币(凯恩斯意义上的交易的货币需求),所交易的股票数量如社会所能够提供的消费品(精确来说是某个时点上的股票数量和商品数量的存量)。众所周知,如果货币当局发行的钞票太多太多,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消费品太少太少,这就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当局发行的钞票的增长率比社会所生产的商品的增长率要低,或者老百姓交易所需的货币需求的增长率比比社会所生产的商品的增长率要低,那么物价指数就会走低。同理,如果股市中的股票数量的存量不变,而进入到股市中资金源源不断,那么,用不着证件会出台任何政策,即使每个上市公司的业绩每况愈下,股票指数绝对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相反,如果股市中的股票数量屡创新高,而进入到股市中的资金徘徊不前,那么,即使证件会每天出台各种利多的优惠政策,即使每个上市公司的业绩每年上新台阶,股票指数绝对是直线下降。所以,从根本上说,无论物价现象和股价现象,对于个人或家庭,不过是转化为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而已;但是,对于无数个人或家庭组成的这个社会整体而言,就变成了纯粹的货币现象了。其实,这也是从货币主义得出的一个基本观点。

股权分置问题的全面解决,简化就是:

原来200元钱已经买了100斤大米,现在钱还是那么多,大米有200斤了,要求钱全部要买大米(即理论上的”市场出清“),那么大米价格肯定从2元/斤变为1元/斤。推而广之,中国的非流通股票数量占整个上市公司股票数量的50%以上,不管以什么样的价格和方式(即使白送给予股民或者让社会保险基金持有)流通化,以比较静态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的股票价格指数至少要下降一半以上才合适。所以,哪怕是每年解决10%的非流通股转变为流通股,从基本的道理上看,每年股票价格指数至少要下降5%(即使其他因素都不变)。因此,股权分置问题的全面解决,必然酿造中国股市的灭顶之灾!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资本必然在运动中增值(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从西方经济学分析,完全竞争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进退自由,没有壁垒“,资本和资源的不流动必然造成垄断和效率的损失。因此,不解决股权分置,上市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效率永远难以得到。显然,这是一个”二难选择“!那么,是否有其它办法?

笔者认为,借鉴国有企业解决职工就业问题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未来新发行上市的公司,不再有非流通股的概念,一切以市场来解决;对于现存市场上的1000多家存在非流通股的上市公司,这些非流通股就不要再流通了。将所有非流通股转换为类似于优先股的特殊股票,这种特殊股票的权利要从新设计,不妨用金融工具创新的方法,比如限制和取消表决权,赋予监督权,优先分红权等等。将掌握非流通服的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最大程度的限制,不许由其选择经营班子,没有总经理的提名权,至多给予否决权,让其仅仅获得监督权和类似于信托资产的收益权。经营班子由流通股股东聘请职业经理或聘请公司内部员工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