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


小的是美好的

 

三十五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E.F.舒马赫出版了一本著作——《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在后来的六年中曾被再版过六次,至今仍然是“发展经济学”中的宝典。
    在该书的封面,英文这样表达了书名的来历——“Man is small,and therefore,small is beautiful”(因为人本身很小,所以小的才是美好的)。在该书的扉页,作者引用了莫•卡•甘地的那句很有名的话——“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小的是美好的”,这对于居住也同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房子住得偏大

中国城市居民中的中产以上阶层人群正在追求愈来愈大的住房,地方政府也常常以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作为政绩表现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26平方米。这个数字与美国的50平方米和俄罗斯的30平方米相比似乎不算太高,问题在于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这个人口数是美国的4倍多,是俄罗斯的近10倍,并且每年还会新增人口近2,000万,而每年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约有1,000万。与之同时,我们的人均收入却只有美国的1/26,我们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在全球仅排在第150位前后。问题还在于,中国每年的新增建筑量不但是世界第一而且几乎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多,全球的重要建筑材料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用在中国,而我们的平均建筑能耗又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其实在七、八年前,就有人提醒过“中国人正提前进入大房时代”,那时候人们是以骄傲的心态在看待这个问题,对于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这对特殊矛盾的认识还远没有今天这么深刻。
    我们今天说“房子住得偏大”是基于这样三个事实:其一,中国的中产阶级崛起很快,他们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远不止26平方米;其二,在中国人的财富观里房子总是第一位的,无论自住或投资,总要“大的”,总想“一步到位”;其三:已经有不少中产以上家庭拥有了第二套甚至更多的房子。
    中国人的房子住大了其实很危险,因为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人均有效土地少而又相当“物薄”的国家,根本没有那么多可再生的资源容许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们在居住空间上享受奢侈。

居住单元小型化

如今,让居住单元小型化的主要动力或许是高企不下的房价。二〇〇七年几个典型城市的房价飚升使许多城市的大户型房在二〇〇八年遭遇了滞销的“冬天”。这是老百姓直接从经济上考虑问题的结果,而未必都是在研究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必须走向节俭型生活的未来中国,居住的小型化是必由之路。中央政府提出的“九〇/七〇”政策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尽管这个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常有偏差,也遭到过曲解和误会。
    作为一个家庭来讲,居住空间的减小可以直接节省一系列的相应费用——购房费、装修费、装饰费、家俱费、物业费、水电费和维护费等等。相应的家庭碳排放量也会大大降低。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我们今天用100万元买来的新房,在未来的五十年内还必须至少花三倍的钱去维护它。如果我们用的是按揭贷款,相应的数字就会更加可怕。
    在国家的立场来讲,全民意义上的“居住单元小型化”的意义更加明显。住房小型化之后,国家的相关资源的消耗速度会显著降低,会有更多中低收入人群买得起房子,十三亿人口大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能先在住房问题上得以缓解,“九〇/七〇”政策也会更加容易执行。
    在住房小型化的设计中,香港和日本的经验十分珍贵,这两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早在多年前就经历了中国城市今天的“地贵”,当地的设计师们很善长“紧凑型设计”。在香港有小到七平方米的租屋和小到30平方米的商品房。

小户大家,生活无域
    住房可以小,小到足以休息和安睡就可以了。然而生活却不能小,我们不能要求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因为住房的小型化而重回“亭子间”式的“小生活”中去。其实,今天的商业理念和网络技术已经为我们解决“小户型大生活”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实际上,今天的人们可以在四个空间里生活——第一空间是家庭,第二空间是职场,第三空间是休闲商业环境,第四空间是网络世界。在前两个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其角色和责任,唯有在第三和第四空间里,人才是完全自我的。在当今这个“压力社会”中,人们最渴求的是后两个空间的生活。由于房价、油价、物价的上升,第一和第二空间今后必定走小型化的道路,人们会更多地希望通过第三和第四空间的生活来享受不断进化的社会服务。
    不妨想象一下,我们住在一个社区环境和综合配套良好的社区里,家居空间并不大,或许只有80平方米,但大到8,000平方米的生活主题会所里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放大了百倍的“大家庭”。在这里,开发商利用物理空间和网络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两个8小时(家中睡眠和职场工作)之外的第三个8小时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你的另外一个“家庭”与另外一个“职场”。你不必为享受家居本身的宽敞而花太多的钱,却可以用省下的钱来享受真正的美好生活。
    传统的物业管理主要是卫生保洁、警务保安、绿化保养和维修保全等,而新型的物业管理可以充分实现现代物业的延伸服务,例如会所管理、家政服务、管家服务、房屋租赁、中介转让、社区文化、节能管理、汽车美容以及危机处理等等。从“管理”到“服务”是物业管理的重要进步。
    无限扩张中的网络世界能够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就更多了,诸如网络咨询、网络指南、网络管家、网络预订、网络购物、网络租赁、网络交易、网络中介、网络店铺、网络广告、网络炒股、网络理财、网络银行、网络教学、网络视听、网络社交、网络体验、网络工具、网络求助、网络求医、网络求职、网络智能、网络娱乐、网络派对、网络联谊、网络淘宝、网络竞技、网络物管、网络付费、网络搜索、网络呼叫、网络通知、网络报警、网络监控、网络探视、网络遥控、网络办公、网络会议、网络通讯、网络邮件、网络对讲、网络新闻、网络广播、网络阅读、网络鉴赏以及网络创作等等。
    我还相信,今后的办公空间也会小型化。由于油价和房价的高涨以及虚拟经营条件的成熟,许多企业会安排部分员工在家办公,这于企业于个人都是一件大好事。

海尔地产的历史责任

海尔集团在经历了二十五年令国人和世人赞赏的发展之后,今天也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产分支。张首席说,“希望海尔的地产不只是造房子”。海尔集团将自己的战略定位为“全球领先、服务引领下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地产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以承接集团战略思想为己任。海尔地产应该也有能力开发“海尔美好家居生活的集成解决方案”。
    海尔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综合资源为海尔地产集成创新开发“集成解决方案”打下了独特的优势基础。海尔集团的研发能力更为开发相关的技术性课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由海尔地产利用地产平台来发展通过硬件和软件所构成的“新生活产品”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当今的时代让人们普遍地生活在一个由压力铸就的“第三状态”中(即“健康”和“不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人们对新型生活的追求包括了便捷、舒适、节俭、健康、丰富、审美、快乐和尊贵。人们需要用新的生活来点亮生命的七盏明灯,那就是——生命、心灵、知性、激情、艺术、诗意和梦想。
    毫无疑问,“小户型大家庭”、“小家居、大生活”将成为今天和未来中国人生活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节省了金钱和资源,但却丝毫没有为家居空间的小型化而影响生活品质及生命价值的提升。
    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浪费、大量废弃”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文明在创造了史无前例辉煌的同时又留下了诸多遗憾,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与资源。二十一世纪,必须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小的是美好的”一定会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否则,人类将因为贪欲而很快地耗尽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十分稀缺的资源。

 

                                                                        卢铿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