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误会与策略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关于“救市”的议论颇多。当舆论还在是否救市的纠缠之中热闹着时,救市的实际行动已经相继在一些城市悄然兴起。该不该救市?谁来救市?谁能救市?怎样救市?何时救市?……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冷静地深思。
表面上看来,关于“救市”一说,有三种心态和言论——一种是坚决反对救市,认为至少政府不要干预;一种是坚决要求救市,尤其政府必须参与救市;一种是三缄其口,不言不语,怯于谈及救市这个敏感话题。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特殊国家的特殊行业,早已不是“该不该救”的问题了,一个与投资与消费两头紧紧相系的、对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最大的、能够牵动最多行业的、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最紧密相关的重要支柱行业,可能已经到了行将“熄火”甚至已经“熄火”的时候,当然要救。
问题在于,人们对“救市”一说存在普遍的误解。例如,不少人认为——救市就是救开发商;叫救市的都是开发商;救市就是鼓励房价上涨;救市就是否定宏观调控;救市是地方政府在对抗中央政策;救市还未到时机;救市不利于行业重组;救市只须松动银根、地根;要救市只能让发展商们自救……等等。
上述言论都可能失之偏颇,其原因是各个相关方面未必完全脱离开了自身的动机而普遍忽视了经济持续调控中所需要把握的“度”。当前长期冷淡的楼市对近期和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无论是“救市”、“暖市”、“护市”、“稳市”,这个本不应该是当前局面的市场确实已经到了需要拯救和保护的时候了。
当前救市的目的并非保护去年疯涨的房价,也不是去打捞不慎发展过头的开发商,更不是为了维护某些利益集团。“救市”是为了保护房地产行业长期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这个基调早在今年七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已经确定了下来。我相信,十月、十一月中央的两个重要会议上还将重申。
我们是在确认以下若干假设的前提之下强调救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在中国,房地产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是关联性最强的行业,其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房地产业内存在的问题不只是由开发商们造成的;房地产业一旦“熄火”其危害甚重;一些媒体舆论对房地产业的评价有失公正;救市的行动应当来自各个方面。
为了有效地救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关注以下若干策略——扭转媒体偏失的议论;有控制地适度松动银根和地根;继续控制房价的非理性增长;加大政策房(廉租房、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等)的开发量和供应量;允许不同城市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支持开发商之间的并购重组;支持有实力的开发商继续开发市场需要的商品型居住产品;主张“四节一环保”的方向;鼓励开发商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创新,等等。重要的问题在于,需要扭转当前市场因观望情绪等而产生的销售“熊市”。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