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在不少行业使出的招数,对中国市场环境将是大大的危害。这些公司强化全球竞争战略,挤压中国本土企业市场空间,使出很多不正常、不公平的手段,带来的是对本土企业的伤害和对消费者的潜在伤害。
这类手段中,最常见的是低价倾销。一般来说,想到价格战,都会觉得是中国企业擅长的。但实际上,很多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更略胜一筹。
例如,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利用产业链上游优势对施加压力,用低价倾销来获得增长,使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节节下挫。跨国公司控制上游资源,提高关键部件的供货价格,限制供货数量,同时用各种方式来控制技术对华输出。它们也利用全球资源和品牌优势,通过对核心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进行控制来制约中国品牌的发展。中国企业虽然将部分专利费降低,但还是难以承受和应对。专利技术缺乏,一直是困扰中国电子产业的主要问题。
外资品牌坐大的后遗症
还有外资品牌坐大之后的后遗症:中国大型家电连锁渠道商滥用优势市场地位,压榨制造商的利益,成为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以上种种问题,是2008年夏天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在经济背景转化下的艰辛一面。
笔者一贯支持全球化下的各国经济有序发展,也一直支持合理的交流,并非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即使如此,尊重各国自身的本土品牌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存之道。看到一些跨国公司如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令人大皱眉头。
面对这种环境,8月1日生效的《反垄断法》正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笔者呼吁中国社会各方深入研究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为本土企业提供合理的法律救济。
目前的关税结构也不合理,使跨国公司有机会施展乾坤大挪移,一方面在关键元件上提高价格,另外一方面则压低产品价格。因此,在不与WTO协议冲突下,中国因听取专家的意见,调整关税变化方案。一些企业的重大研发项目,应该列入国家工程,在产业政策、税收、投融资等问题上,有关主管部门不应拘泥于既定政策。当然,消费电子产业的中国本土企业,也应该连气同枝,相互支持。
现代商业社会,舆论的声音也非常重要。笔者也建议要严肃市场数据发布活动,对非权威机构的发布数据予以严格审核。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