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离井出英雄


 

记得4年前,一个人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人只有离开你生长的地方去奋斗去创业,才可以更能得到家乡人和世人的尊重和认可。他说:我把公司总部放在郑州,搬离新乡,现在回新乡都觉得我发展很大很好的,公安厅的领导也说我是公安系统下海发展最好的。如果我还在新乡本地发展,即便是发展起来,很多人准说那不是原先的谁谁吗,不会给你太高的评价和认可,所以人要发展更好、最好离开你生长的地方去奋斗去创业。
这段话在当时给我一种顿悟与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理性的认识还不算深刻。这几年,观察社会日益深入、经历世情越来越多,对这个观点的认同感也愈加深刻。
回想以前和现在,在我生长的小山村,每次一个外面发展不错的人尤其是从政、部队、学校、经商等领域的人回到家乡,都受到了家乡人超常的欢迎、接待,更透着尊重和羡慕。哪怕就是在县城里的体面人物(当然越远越热情),大家几乎故意淡忘了这个人以前在村里的种种包括小时的顽皮、捣蛋甚至劣迹。这个时候我总想是不是人都愿意趋炎附势,后来才看明白后自己也深感羞愧、猛然醒悟,原来他们之所以受到家乡人的优待,原因很多主要有三:一、他们在外披荆斩棘委实不易,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了事情、取得了别人没有取得的成就,难能可贵,所以大家从内心佩服、待见他们;二、他们为家乡挣了脸,家乡人以他们为荣;三、割舍不断血脉亲情、地缘乡情。
再后来,把这个事情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量,稍加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种走出去奋斗精神对个人对社会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先说国内,我们想一下毛泽东、邓小平等代表的一批人,无不是外出求学奋斗,最后自己成了一代伟人,更为包括自己家乡人在内中国大地千万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再看看南洋的华侨,在南洋华裔多数是由成就的人是富豪,他们都是背井离“国”谋求幸福,从近代到现在,多少南洋华侨捐资捐物、兴建实业学校等回馈家乡父老、回报祖国;例数当今国内数前列的富豪在外起家的也是占多数,即便在本地发家的也多有在外闯荡的经历,可以看到潘石屹、许家印等人也会给家乡做很多好事。仔细研究西方早期资本家也多是商人资本家居多,美国更是个移民富翁的集中产地,看近代以钢铁大王卡内基等为代表一批超级富豪也是离家创业起家的,国外的人做慈善的事业好像是普世的当然包括他的家乡。再深入一下历史,古代的王侯将相、商贾巨富不也是“异地创业”的居多!
上面更多是从个人层面来说的,其实对国家社会又何尝不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西方发达国正常人口流动和频率非常高,而欠发达国家则相反;经济好的时候流动就快反之则慢。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流动基本停滞,而改革30年来经济越发展热口流动越快、社会效率越高。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什么原因。
道理或许很简单。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和熟人社会中,你受到种种限制。比如在乡村中,本地陋俗、小农意识、狭隘视野、保守思维、人情亲戚等束缚,你就束手束脚,你不敢犯这里错误、你不敢敢作敢为,你怕着怕那。国家有一项规定就特别能说明问题,就是本地人不能在市、县、乡3级人党政一把手,目的就是摆脱各种熟人环境的各种束缚,保持首长们的自身纯洁性、提升工作创造力、提高效率。
而一个人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首先要立足,就要锻炼自己生存技能,就要建立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精神信念,就要去不断学习,自己的意志就会受得到磨练,进一步的也开阔了视野、练就了人生智慧。而且更多的时候想到没有退路了,反正就是一无所有本来就已所有吗!所以就破釜沉舟之死地而后生,因为巨大勇气促使自己往前冲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以我想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如果想更好回报家乡和社会,最好离开家乡去奋斗,当然要有雄心壮志!如果一个企业想得到更大飞跃,异地拓展不仅是经济规律的必然、也更是企业精神的提升!一个成员要想自己壮大更好的贡献企业或许需要在一个新的异地的分支机构奋斗会更有效果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