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公共意识缺乏原因分析
宋圭武
中国问题实质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有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其中农民性是农民问题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中国农民性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公共意识的缺乏。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至少在一般意义上,这个命题还是成立的。
注重自我是人的天然属性,中国农民当然也不例外,但相比较而言,中国农民公共意识又是更为缺乏的,这里产生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首先,长期的集权统治是造成公共意识缺乏的体制前提。在集权统治下,国家是皇帝的,民众不是国家的主人,只有皇帝是主人,所以,民众就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另外,集权统治对民众过多参与政治事务也是不欢迎的,因为若民众过多参与政治,权力集中就无法体现,所以,集权本质上是不需要民众的公共意识的,要的只是民众的服从意识。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皇权统治,对民众的公共意识是一个极大和长期的摧残。
其次,分散的小农经济结构是催生公共意识缺乏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本质是封闭和分散的,这种封闭性和分散性是不利于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的。又因为小农经济缺乏合作或合作都是小范围的,所以,也就很难催生合作意识,而合作意识又是产生公共意识的基础。另外,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分工是缺乏的,而社会化大分工的缺乏对培养公共意识也是十分不利的。因为社会化大分工增加了公共交往,而公共交往的增加对提高公共意识也是大有好处的。
再次,血缘文化又进一步淡化了公共意识。血缘文化本质是一种封闭文化和圈子文化,他衍生的是一种封闭意识和圈子意识,而公共意识与圈子意识和封闭意识本质是不相容的。公共意识体现的是普遍性,而血缘意识体现的是特殊性。所以,在中国,这种血缘文化是造成农民公共意识缺乏的文化温床。
第四,社会秩序的缺乏也会进一步淡化国民的公共意识。在社会秩序缺乏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增加对自我的关注度。回顾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秩序缺乏是一种普遍情况。要么治,要么乱,社会总是处于一治一乱的循环。在治的情况下,社会统治的法则又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明文的规则只是一个摆设,所以,中国社会的所谓“治”,主要表现就是社会稳定而已,但社会稳定并不表示社会就有秩序和规则,由于“治”的本质是人治,所以,社会运行在深层次上是缺乏秩序的。在乱的情况下,秩序的缺乏就更不用说了,这时,社会就基本没有了道理和正义,就剩下强盗和利益。所以,在秩序缺乏的情况下,人们就无法选择公共活动,就无法通过公共活动来体现正义的价值,这时,有良心的人就只好选择明哲保身的策略,以求取得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一种平衡。
农民公共意识的缺乏是中国现代化的强大阻力。首先,意识是具有强大惯性的。在中国,要改变受几千年皇权政治、小农经济、儒家文化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农民公共意识缺乏的现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其次,农民公共意识缺乏导致规则意识差,法治意识差,合作意识差。规则本质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意识差必然规则意识就差。另外,规则意识差,法治意识也就差,因为法治需要守规则的人才能很好实现。还有,公共意识缺乏,合作也就困难。大家在一块合作,如果老算计着自己的利益,合作就是很难的,这时合作的监督成本也就很高,也就很难体现出合作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
从现实看,落后意识对发展的阻力也是巨大的,不同的意识水平,必然要求不同的经济形式去适应,如小岗村就是一个因农民公共意识缺乏而导致经济形式必须与他适应的典型例子。现代化要求合作和守规则,而小岗村却体现的是相反的一面。由于公共意识和合作意识缺乏,合作的优势就无法体现,所以,小岗村变革就有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实质反映的就是一种对落后性意识的适应,而不是对落后性的超越。从经济学角度看,没有合作,就没有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所以,小岗村只有超越自身缺陷,树立坚固的公共意识,积极走合作化道路,才能与现代经济形式相适应,否则,发展就是艰难的,就不会有大发展,就只有小富,就不会有大富。
公共意识,实质体现的是农民的长期利益。所以,中国农民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建立起公共意识。但中国农民公共意识的建立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推进和创新。目前,笔者认为,中国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应当更注重农民性的改造。改革开放30年,主要是改革和发展,但现在发展的阻力是越来越大,改革越来越难以深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主体的人文精神的制约,如诚信的缺乏,公共意识的缺乏,规则意识的缺乏,等等。所以,今后30年,中国应当重点进行国民性的改造。而改造国民性,可从习俗入手。这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用法治化推动国民习俗的改造。要加大对公共意识缺乏和不良公共习惯的制裁力度,同时,要广泛运用教育、文艺等各种手段,进行对民众的宣传和教育。当然,在注重国民性改造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制度和体制;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另外,也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总之,改造农民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多种手段并用。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政编码:730070
作者职称:教授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