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为明年的股票投资谋篇布局的时候。在近期股市遭受新股密集轰炸、楼市遭遇抑制投机政策密集轰炸的时候,另外一系列涉及国企重组的官方表态和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也应该同样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重组股向来是股市的宠儿,历年来,无论牛市熊市,重组板块的表现都不会令人失望。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统计数据又给出了十足的说服力:截止到12月24日,今年涨幅最大的10只A股中,已发生或已公告将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股票有7只之多,这7只股票平均涨幅达到665%,在涨幅最大的前30只A股中,重组股也占到了50%。因此,在最近一周内有关国企整合、重组的政策性新闻连续出现,为重组板块这个“股市不死鸟”明年的走好增添了很多确定性因素,在2010年重组黑马的搜寻过程中,国企系统内的上市公司整合无疑是主线之一,让我们来看看过去一周中相关的新闻:
12月18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尽快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或集团整体上市,要借助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
23日,一行三会就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发布指导意见,《意见》第十八条要求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探索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提高并购重组效率。
另据上海证券报24日报道,企业兼并重组潮即将来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22日在京表示,为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受国务院委托,工信部协调了财政部、国资委、税务总局等十多个部门,代拟了《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目前已上报国务院。在此基础上,工信部还将起草钢铁、有色、建材、汽车、船舶等行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25日,中国证券报又报道称,工信部日前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提出要在2010年—2011年方案实施期内,有色金属、钢铁冶炼、建材、化工等行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方案中甚至直接对马钢、安钢、中铝、五矿、江铜、铜陵有色、湖南有色、豫光金铅、中国建材、中材、华新等一批国企上市公司的重组战略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
国企重组为何将掀高潮,其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背景。背景之一是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之二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的A股市场已经具备了控制权市场的基本效力,得以成为国企重组、整合的有效平台。
在A股市场近20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最早的重组主角是 “三无概念股”,重组的目的主要服务于二级市场炒作;随后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民营企业以掏空上市公司为目的的“报表式重组”大量发生,典型如托普系,飞天系;与此同时,在1994年、1995年的扩容高潮之后,一大批被包装上市的地方国企遭遇了“一年富、二年平、三年业绩ST”的退市困境,地方政府纷纷出手,以“保壳”为目的的重组大量出现;进入21世纪之后,股市的持续低迷也降低了重组的活跃度,主要发生的还是那些为“保壳”而不得不进行的重组;一个显著的变化发生在2005年开始的股改之后,在市场恢复融资功能的过程中,大量央企上市,央企的股份化和IPO,使其得以以清晰的股权结构,借助全流通后的股市市场化定价机制,得以展开行业内的横向并购(如航空业的上航东航重组案,汽车业的哈飞、东安、昌河重组案等)和产业链的纵向并购(中石油、中石化、中铝等并购案)。
纵观目前的重组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随着监管制度的不断严厉,报表式重组的发生机率在减少;另一类保壳性质的重组,也随着地方有限的优质国企资源的减少(被前些年的“保壳”所消耗),在逐渐转向寻求有实力的央企的参与(如国字号建材集团正在陆续收购一些地方水泥上市公司);而随着中小板、创业板规模的急速扩大,融资渠道的拓宽,将使得民营企业较多依赖的借壳上市方式更多地被直接上市所替代。
因此,在李荣融主任所说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品牌和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的能力”大背景下,在国企通过重组、整体上市等多种手段推动布局和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央企与央企、央企与地方国企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巨大而现实的需求;同时,地方国企出于“保壳”和再融资目的的重组也依然会占据一定比例。体现在股市中,明年的重组股行情一定会更加精彩。
我们在年末的谋篇布局中,不妨可以先拿出一份央企的谱系图,然后结合各大央企近年来的整合动作及其在各种场合表述的发展思路,再结合自己所熟悉的行业或者区域中的国企基本面,梳理出可能成为央企整合对象的上市公司,做一些组合性的选择。只要细心挖掘,再具备一定的持股耐心,就一定会获得满意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