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人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 全而归之
译文:
经得委曲则会园满,受得冤枉则敢直言;地势低洼则水易满,东西破旧则会更换;目标很少则易得到,追求过多则易迷惑。
所以,圣人要坚守以上事物相反相成的法则并为天下做出示范:不自我坚持其己见,故能兼听则明;不自我以为都正确,故能得到表彰;不自我炫耀其本领,故能得到成就;不自我夸大其功绩,故而功劳反会长存 。正因为不与人争能争功(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天下人也就莫能与之争。
古人所谓“曲则全”的道理,岂能只是一句空话?只要诚心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园满”就一定会归于自己。
点注:
老子此篇借用古训,阐述了行道者所希望的行为目标—“园满”。同时指出了坚守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则,是实现“园满”的思想基础,做到诚信是实现“园满”的前提条件。
此篇开头“曲则全”、“枉则直”未按权威或者流行译法,“全”是“完全”(园满),不是“保全”;“枉”与“曲”对应,应是“冤枉”不是“弯曲”。当时直言进谏,确要有被冤屈而挨整的勇气;“抱一”也未译为“守道”而是遵守上段古训所揭示的辩证法则,这样更合逻辑。
此篇译文也有不同译法,这是很自然的。有的译文能够把道家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不盲崇权威的译法,并有自己的发挥和新意,这都是值得敬佩的,然而使用“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语言,来描绘当时圣人或统治者,这若不是语言时髦,就是认识上的不正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