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言自然
故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 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译文:
大道对大众无言的呼唤—顺应自然。
所以(你看),飘风(狂风)吹不了一早晨,骤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在做此事?当然这是天地。天地尚不能使狂风暴雨长久,而况于人乎(人的狂暴行为也不可能持久)!
所以,从事道的人应当知道:得道者(顺应自然之人)同道在一起,求得者(顺应自然之人)同德在一起,失败者(违背自然之人)也同失败在一起。同于道者,道也就乐于接纳他,同于德者,德也就乐于接纳他,同失败在一起的人,失败也乐于接纳他。
行为狂暴的人是对道的呼唤诚信不足,自然道也就对他不信任。
点注:
老子此篇生动幽默地揭示了道的宗旨—顺应自然,同时显示出了顺应自然既是道的宗旨,又是道的德行,违背顺应自然的宗旨和德行,必然遭至失败。
此篇开头所谓“希言”,意指无声之声,即行“不言之教”。这与十四篇所言“听之不闻名曰希”是相通的,但字义已深化。另本篇未尾所讲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与十七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语句相同,然而十七篇针对的是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本篇针对的是,遵循道的宗旨顺应自然与违背道的宗旨行为狂暴的关系,针对性不相同,因而不可把前面的解释简单的搬到这里来。例如“道”字,在本书不同的地方使用,分别是指道体、道德、道理、道士等等,含义有所不同。一字多义,一语多指,是很常见的事。
本篇主题应是论道,上篇讲了道的行为目标,本篇是讲道的宗旨,只是隐含了应如何从政,但直接解释为论政,似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