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光亚新解《道德经》二十七


原文:

  善行  无辙迹  善言  无瑕谪  善数  不用筹策  善闭  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  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

  善良行动,不会留下痕迹;善良言谈,没有瑕疵可以指责;善意算计,不用讲究筹码策划;善意闭门,没有栓杠而不可开;善意结交,没有绳缚而不可解;
  所以,圣人经常善意救人,因此没有遗弃的人(人尽其能),经常善意救物(物尽其用),因此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承袭了道的聪明。
  因此,善良之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良之人教导的对象。不尊敬其老师,不爱惜教导的对象,虽有智慧这却是最大的迷雾。这里蕴含着重要的奥妙。

 

点注:

老子此篇集中阐述行道之人要以善良教化不善之人,反映了老子的人生观、善恶观。
  此篇从始至终围绕一个字。的含意,可作善良善于两种解释,然而前面系列借喻与后面引伸的部份,应当保持一致。不能前面系列借喻译为善于,而后面引伸的部份译为善良,反之亦然。
  此篇末尾所说要妙,含义非常深刻。它寓意着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老子曾说: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二十二篇)。老子不把不善之人称为恶人,相反看成善人之资(常说师资”“生源可见师生都是教育资源,所以这里字不作借鉴解释)。并且善人要帮助不善之人完成其转化,可见行道之人的善心与善举。这也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境界。总之,本篇既有哲学意义,又有道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