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开发商介入保障性住房的动作,一直在半公开地进行。大多表示“经济适用房的利润率太低,近期不会参与”。
态度比较明确的如碧桂园于去年5月就涉足经济适用房,到目前为止,碧桂园已经向20多个地方政府发函,表示愿意参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一些进展较快的项目已经完成了实地考察,进入前期准备阶段。由此看来,碧桂园开发经适房并非仅仅是政府公关,大有放手一搏的姿态。
万科对于保障性住房研究已久,他是国内首家进行廉租房项目试验的开发商,暂时也是唯一 一家。2007年万科发起了名为“海螺行动Ⅱ”的计划,并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交了项目重要成果《双城笔记-中英解决社会住房问题的思想火花》。同样在2007年,万科在没有任何税收减免的情况下,在广州、深圳等地进行了廉租房项目开发。其在广州的“土楼”已经投入使用,为200多户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万科在国内的其他城市也在进行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尽管万科一直表示只是在尽“企业公民”的责任,但万科为开发保障性住房累积了相当的经验和技术。即便如此,万科的发言人还是表示,公司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短期内没有进入该市场的打算。
为何大部分开发商态度暧昧?从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调配可见,引导社会投入是9000亿计划成功的必然途径,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中央早已将其编入开发商承建一栏。但政府的财税激励和优惠政策有哪些?是否采取政府包销或担保销售的方式?怎样确保投资企业的效益?凡此种种都没有明确答案。
现有的经济适用房模式有很多是对企业不利的地方。按现行的制度,经济适用房需要开发商组织对外销售,但经济适用房的“针对性”又要求销售时有甄别、审批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开发商的销售经常被行政干扰,导致销售缓慢。有开发商表示:“政府通常进行多重审批,某个区域的人只能买某地的经济适用房,其他符合购买条件的人不能买”。结果是,打算快进快出的发展商,资本周转速度反而更慢了。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承接经济适用房的通常是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
但这种情况正在转变。中央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压力很大,必须大力发动社会投资,所以原有的弊端都会整改。以广东为例,许多市县都已有计划转变,甚至已经就某个项目的细节进行具体商谈广。 因此,一些成本优先的开发商开始加快介入。碧桂园之所以对经济适用房项目如此热衷,源于其商业模式。长久以来,碧桂园一直是郊区大盘开发模式,从设计到土建到装修到绿化都一手包办。“砖头都是自己烧的。”有研究显示,碧桂园的项目从拿地到预售平均时间为7个月,从预售到结算平均时间为8到10个月。这些特质都非常适合经济适用房的开发特点。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模式,其实地方政府也正纠缠于各种意见中。应该由政府成立专职部门总管全部事宜,项目建设面向社会招投标承建商,对方仅为“包工头”,项目融资由政府介入,最后政府包销。但这种做法需时甚久,也与中央“充分调动社会投入”的精神有出入。另一种意见是就具体项目向开发商招标,由其融资开发,最后政府回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