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鹿)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因含有“三聚氰胺”而出现“肾结石婴儿”,一时使三鹿倍受关注与指责。这起事件不仅仅给三鹿带来了灭顶之灾,更使原本为奶粉行业第一品牌的三鹿停产而几近倒闭,面临着被北京三元集团收购的终局。三鹿奶粉事件竟然引发了乳制品行业地震,推倒了乳制品行业的“多米诺骨牌”,蒙牛、伊利、光明等数十家企业的部分产品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虽然企业采取产品召回、危机公关等措施,但企业在产销上仍遭受到巨大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家质检总局还发布公告撤销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企业液态奶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使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都遭受重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这起“三聚氰胺事件”还波及到了关联产业,诸如上海冠生园生产的曾经影响三代人的“大白兔奶糖”也被迫停产整顿……更为严重的是,这起事件在国际上产生的不良影响。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不仅是一起忽视生产安全而导致的严重社会危机,更是一场浩大的营销危机。在企业里,营销不只是营销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员的事情,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乃至每一个员工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营销。三鹿因“三聚氰胺事件”先倒的是品牌,先倒的是市场,然后才是生产瘫痪、企业停产……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就是一切”绝不夸张!企业想重新站起来,恢复生产容易,但恢复市场却是难上加难。如果市场无法得以恢复,恢复生产没有意义。这不仅仅是一起生产安全事故,更是营销安全危机!
中国企业完全走出以生产为导向的计划经济还不到20年,在长期计划经济运行体制下,生产安全管理已经机制化。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生产安全管理机制更是得到了巩固与强化。但非常遗憾的是营销安全却很少有企业提及,更不用说重视。实际上,这与企业经营以“市场导向”极不合拍。对此,笔者在《营销的安全·安全的营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任何一家企业的调度会或者企业例会上,‘生产安全’往往成为一个必须强调的关键性问题,即便这家企业是在‘走过场’走过场。可是,又有几家企业在调度会或者例会上强调“营销安全”呢?”笔者并不是在批评企业,而是指出了中国企业界在营销管理上的一种现象。并且,笔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理解企业的,因为营销安全的概念还只是刚出襁褓的“婴儿”,企业对这个概念还寡有了解,更不懂其深刻内涵。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要做营销安全火种的传播者,从策略安全、品牌安全、资源安全、渠道安全、服务安全等方面,就营销风险因素与危机多发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分析与探讨,理性而深刻,实战且实用,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参谋书”。
在《营销的安全·安全的营销》一书中,笔者发出了“中国企业营销真的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营销安全压倒一切”的呼声,更明确地指出了企业最大的风险并非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战略迷失、组织无能、品牌受侵、渠道冲突、资源流失、信息滞障、服务短板等问题与漏洞的存在,才是真正的风险与危机的源头。笔者坚信这句话一语中的,深刻而锋芒毕露,这足以让很多企业警醒,乃至不得不重新检视自身的营销体系。还好,现在就醒悟还不晚,重视营销安全,从关注《营销的安全·安全的营销》开始!这本书将告诉企业如何摆脱营销风险与危机的困扰,乃至打造天衣无缝、坚不可摧的营销安全体系,这是企业长青的生命屏障!
如今,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图书很多,但是很多图书往往是多视角的,谈的多是危机公关,没有针对营销安全管理进行深度剖析,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及营销安全这个概念。而《营销的安全·安全的营销》一书则独辟视角,完全站在营销安全的角度上来审视营销风险与危机,并为企业摆脱营销风险与危机困扰提供了解决方案。有理由相信,营销安全概念会随着这本书的推出而引起企业的普遍重视与高度推崇,并把营销安全管理拿到经营管理日程上来,乃至建立营销安全管理的常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