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9日,姬十三、小姬、恐龙等松鼠会会员上了《老崔说事》,之后songshuhui.net就当机了。姬十三说,“央视真的很厉害,网站流量瞬间增加了20倍。”
自2008年末当选德国之声“全球最佳博客”、中国科学协会年度十大事件之后,松鼠会就成了媒体热点。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要重申一遍,“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由90多个年轻人组成,他们是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编辑,和一些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他们自命“松鼠”,希望为公众“打开科学坚果,品尝科学之美”,旨在“让科学流行起来”。
姬十三说,他注意到我,是因为我写了一篇玛丽·罗奇所著《奇异的僵尸》的书评。所以,研究尸体的非虚构类读物竟然是我们之间的第一道桥梁。之后,他把《当彩色的声音尝起了是甜的》寄给了我,那是松鼠会出品的第一本科普写作集。身为文科生的我,这才得以和细胞生物学博士、松鼠会创始人之一的姬十三有了谈话的机会。事实上,消弭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的屏障,也是松鼠会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共有54篇文章,精选自百位松鼠近三年创作的上千篇文章,涉及内容从口腔溃疡到国际空间站,从玫瑰花到数学思想实验……天马行空,一改传统科普的严肃面孔,30位作者人中有17人为理工科博士或博士生,连文中的插图也出自理科博士之手。梁文道称赞说“他们的科普小品简直有点像是带甜的凉茶”;罗永浩说,“他们的科普文章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有趣,有时候甚至很酷”。我的赞语是:最具现代语感的十万个为什么,意味着中国非虚构类文学的新苗动向。
松鼠会会致力于推广科普写作,推出崭新的(甚至神秘的)的新作家,但究其根本,写作本身并非是写作的目的,书也是桥梁,恰如网络是沟通的平台,真正的重点更宏观,更具深远影响。我们谈到科学,也势必要面对伪科学、非科学,要正视我们身在一个并不重视科学的环境里。松鼠会期待的“让科学流行”,其实是很基础性的社会需求,从这个角度去想,时值21世纪初,我们才有了这个口号,反而会令人尴尬吧?不觉得太晚了吗?不觉得汗颜吗?因而,当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个磕坚果的松鼠会,是值得庆幸,并感动于他们的领先表率。毕竟,never too late to learn。
从我的个人立场来说,我真的宁可市面上少十本赚大钱、却泡泡糖一般没营养的所谓畅销书,而多一本有科学信息量的流行好书。所以,我真的希望松鼠会能长久蓬勃,也愿更多甘愿当松鼠的聪明人投身其中。
于是:松鼠会上了央视崔永元的节目,还有焦点访谈,媒体专访也不间断,你们出名了,那么,出名这事儿对你有压力吗?
姬十三:崔永元的节目是1月份录制的,挺不错的,但放映出来时已砍去了对书的介绍。我觉得,出的名也是小名,会有压力,但还好,还能应付得来。
于是:会不会担心上太多节目会削弱你们这些科学家的专业性?增添了太多娱乐性?如果湖南卫视邀请你们上综艺节目,你去吗?
姬十三:我会去的。松鼠会的宗旨就是让科学流行起来,那就要面对各种层次,还要有立体的产品构架,做高端书、低端书、或是做节目,可以面对不同的人群,上至爷爷奶奶,下至20岁的小知识分子。
于是:松鼠会占用了你的多少时间?
姬十三:至少有90%的时间吧。我已经辞职,打算用全部时间来做松鼠会。
于是:辞职的话,生活来源来自何处?对松鼠会,你们的目标设定是怎样的?
姬十三:生活目前主要靠稿酬。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建立起全职团队。2007年我们十来个人决定做这个群博网站,但始终是用业余时间,靠的是热情,网站需要编辑、技术人员,我们可以让志愿者帮我们做,但那是无法持续发展的。我们的目标之一是在作者和媒体间架设一座桥梁,随着网站扩大,工作量猛增,就需要专职编辑更好地作者服务。这个平台是公益性的,但为了这个目的,为了养这个团队,我们也需要建立另一支团队去从事商业性项目。目前,有创立图书工作室的想法。
于是:你觉得目前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姬十三:是转换吧。从以往的业余者的热情转换成专职,有一些理念也未必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利益产生的时候,也会在团队中造成分歧。这是一次考验,但我们会把恶果最小化。商业性的操作还在设想中,但我们一直都把这部分和松鼠会的公益写作平台分得很清楚。从07年创建论坛开始,我们的目标是既定的,现在发生的一切也都在预料中,是可控的,核心成员也非常团结。
于是:除了接受媒体赞誉,是否也有负面的评价呢?
姬十三:会有来自读者、同行的质疑,譬如说,有人说松鼠会很“媚俗”,因为我们倡导科学的大众化,我个人觉得说得挺过分的,但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保持科学工作者的清高,就会被淘汰。我只有做自己、并且走得更快才行。
于是:图书工作室的构想很赞啊,中国的科普作家非常稀缺,你们打算主推怎样的明星作家?
姬十三:目前想推出的是写食品的一位作者,树立一种科普写作的榜样。其实在中国,最近五年、乃至十年间都没有流行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大概算一本吧。我们也希望能创建出新流派,但目前还没有人达到这种水准,我们的作者都很年轻,30岁以上的都很少,积累的还不够。
于是:你自己呢?打算出书吗?
姬十三:其实最近我自己写得很少。是有点可惜,但人总是要有所权衡、有所放弃,我在忙别的事,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于是:以往的工作经验能帮到你现在、未来对松鼠会的经营吗?
姬十三:帮不到的。我做过自由职业,在美国百科网站做过编辑,但对于运营网站、公司是没有经验的。只能边做边学。我想这可能是理科生和文科生之间的一种区别吧,文科生会讨论意义、远景、中景,但理科生会直接去实验室,在不断实验、试错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也没有人给你时间,允许你在做事之前先学。你前面问我最近看了什么书、什么电影,其实我看了很多经管、出版和媒体运营方面的书籍,别的闲书和大片都没时间看了。
于是:以往的博士同学、科学家同事们对你现在的事业有何看法?
姬十三:谈的不多。很多人把科研当职业,未必有热情。我从那个行业出来,对此很了解。
于是:松鼠会也会致力于把科学家引荐到大众视野中吗?
姬十三:科学家应该放下架子,公众看待科学家群体还是像看怪人,觉得遥远、严肃、高高在上,松鼠会可以是桥梁,既是科学家和大众间的、也是文理科之间的桥梁。我们当然愿意这样做,但也有科学家是不愿意的,在公众面前曝光对他本身也没什么好处。
于是:松鼠会中有很多文科生,会不会削弱科其学专业性?
姬十三:文科生在组织、协调方面有很大贡献。在理科氛围里长大的人可能会钻牛角尖,在实际做事的过程中也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违犯理性的事。搞研究的人日复一日在实验室,松鼠会也希望这些博士宅男宅女跳出来,接触更多人,让他们在沟通中意识到:自己拥有的知识是很有魅力的。
于是:松鼠会让你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做了新事情,你自己是否也因此改变了很多?
姬十三:改变得太多了!认识的每一个新朋友都很珍贵,尤其是核心团队的十几个朋友。以前的我就像大部分博士生那样猫在实验室里,现在可以去设想很多可能性,并知道那是可能实现、并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也得以和不同领域的很多人聊天,聊不同的话题,都会有收获。譬如昨天就和一群IT人士在一起,本以为会很无聊,结果聊得很High。不同圈子的人会互相启发。我觉得我们就是一群伸着触角的蜗牛,到处都去搭一搭。
于是:让科学流行起来,这其实是个听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的大事,务虚地说说松鼠会的理想吧?
姬十三:在当今中国,科学其实是式微的,科学很边缘,很多人远离科学,甚至以反科学为荣。比方说,你会听到人们在饭桌上讨论星座,觉得很正常,但是讨论科学就会很古怪。我还记得,今年在杭州举行读者见面会的时候,一群人在酒吧里聊着量子力学科幻,大家都很感慨,因为没有别的机会和一群同道中人这样聊天。我就很盼望,十年后,能看到人们在饭桌上、等车时讨论科学话题,那样,松鼠会的目的也就真的达到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