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马甲”,中国节日品牌大探究


端午节被定义为了国家重大节日之一,无论是从社会从业者的角度还是国家文化的角度,或者是商业角度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想想近几年来中韩关于端午节日益白热化的“正牌”之争,我们原本应该庆幸,祖国的强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了我们更多丰富的文化宝藏。更给予了市场和商家更多经营的空间和方式方法。然,昔日刚刚过去的中秋豪华月饼风波,今日在粽子身上再次上演。健身、保健、美容、保险......各种滥竽充数的附加产品成了粽子文化的“盒内玄机”,端午节的中国文化,在开放庸俗的社会风气中被过分商业化的变了味道,如此马甲,4000元/盒也不见文化。

中国有正宗的节日却没有正宗的节日品牌

这样的想法想必是很多中国企业所不敢想的,一者,有资历者在少数,能够可以和节日媲美上的老牌子毕竟不是主流,更何况节日相关产品老字号者多仰仗“老”字荒废余生,而不思在长期社会消费价值中的商业意义。另有些者,却是商业思想过于活跃,却系空手套白狼之流,时令心态,朝三暮四,并不长久。

二者,肯取舍者在少数,所谓取舍一在取舍自身产品线,很多企业往往习惯于多元化经营,却各个平庸,最终难有突出者。取舍之二在于取舍消费者,泛泛时代的消费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如何能当成今日市场经营之武器法宝?企业依赖于社会的自然化销售,依赖于15亿数字的庞大吸引力,却往往在“大”和“多”字上折腰。

反之,中国的正宗节日却是比比皆是,从春节第一天到再一个轮回,春节、元宵、龙抬头、立春、清明、端午、中秋、七夕节、重阳节、腊八、小年......从大众到民间,中国可以消费和经营的节日不再少数,却少有吃月饼一定要吃xx品牌的,吃粽子一定要买XX的,汤圆一定是XX的好,饺子、春饼......相比之下,看看以为消费的CPI数据统计,经济的主要产量地还在节日消费,那为什么中国却没有一个正宗的节日品牌呢?

特色将成为企业未来生存的发展的必然路径

对于今天和未来的市场来说,将不再是“大锅饭”式企业和市场所生存的时代了,而是那些依靠经营自身特色品牌的时代,我们的市场需要的是特色,是超越物质本身的信赖的精神享受,就像全国卖烤鸭的店面牌子比比皆是,为何唯独人们只要有机会和条件一定是将全聚德作为心灵之选,即便它比别人更贵,却依然趋之若鹜?人们消费的不只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产品背后企业所经营产品所赋予的内涵,能够触动消费心灵持久的消费动力,这往往是现代90%的企业所不具备的,是目前95%以上企业存在的最大最核心的问题!

所谓特色,并非一定要与别人天壤之别,哪怕是同样汤圆,却可以因为选料、工艺、制作流程等等方面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作为食品本身,很多细节的制造和选择却可以带来消费非常细微的感知。而我们所需要的特色,不是企业自身所认为的特色,而是需要用消费可以理解的语言在市场层面赋予产品品牌本身。并将其最核心独特的不断放大,发扬。围绕消费做核心,围绕核心做市场。

文化品牌是用社会人层面的简单解读

以往的说法是品牌文化,但到今时今日,我们更愿意说明的是我们需要塑造的是文化品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鲜明的看到,只有文化的才是世界的,它是不需要语言更多的解释和沟通的,同时又是最长久的。对于现代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人们内心深处更渴望的是一种文化归属,哪怕是小小的一根铅笔,一个馒头也能够给予购买者更多的心灵共鸣。

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更为长久和深入人心的,对于食来说,节日无疑是一个上上之选。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中国的节日文化品牌就在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