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原载于《地产》09年第9期)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真是阴晴莫测,去年此时还在萎迷中挣扎,今年却又担心高潮持续的太久会难以维系。特别是北京和几个主要城市,今年6月以来在价格上涨的同时,成交量环比逐步走低,购房者中投资客比重大幅增加,开发商“捂盘”现象出现。于是许多媒体和专家断言:由于价格高企,购房者已经开始观望和离场,所以成交量表现下降;而投资者的增加说明房地产泡沫严重,所以房地产价格又将开始大幅下调。开发商捂盘惜售说明他们与民众为敌,应当严惩。几个一向唱衰房地产的“专家”或沾沾自喜,或义正严辞,以为找到了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佐证,又来充当大众的代言人。

其实,如果研究房地产问题的态度客观认真些,就不会轻率的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以北京为例,商品房成交量近两个月来环比确有微降,这主要是由于供需比的变化,即需求大幅上升的同时,供应量减少而引起的。供应量减少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去年市场的极度低迷,开发商大幅下调开工量,停止和暂缓土地购置,采取现金为王的策略,导致今年新增供应量相对减少。原有存量在今年上半年的井喷式销售中消化过多,从而整个市场中的可售房源相对紧缺。看到市场火爆,开发商也会增加投资和开工量,但从决策到形成有效供应需要有一定周期,只有到今年年底和明年才能面市,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其二是在目前房源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商产生惜售心理,放慢销售节奏,这又使剩余的可售房源更加稀缺,本就紧张的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仍然极为旺盛,在很多项目,一房难求已经是常态。在需求高涨的同时,成交量出现下降自然是因为供给不足,也一定会带来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对成交量会产生不利影响,但不是目前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果价格进一步大幅抬升,才会成为抑制成交量的主要原因。

至于指责开发商“捂盘”,也并非就理直气壮。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决策行为是自主的,既享受正确决策带来的利益,也承担错误决策带来的风险,咎由自取。明知市场价格仍会继续上升,却一定要加快销售速度,这或许有社会效益,但却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经营者。如果这些“专家”也是开发商老总,不知该如何决策。平衡市场供应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比如推出更多的土地,加快保障房建设等等。同时,开发商惜售还有一个原因,即由于上半年的快速去化存量,使得后续开发到形成有效供应之间产生断档期。如果前期存量销售一空,在空档期内将和市场脱节,不易了解客户的意愿变化,前面所做的营销推广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下降,后期定价失去衔接和参照,客户积累中断。。。。。。为了避免以上这些弊端,许多有下期开发的项目自然会放慢销售节奏,即使以后没有更高的利润增加,也要保持销售的连续性,和后续供应进行衔接。

许多认为眼下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的观点,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投资者的比重大幅上升。北京市场买房人的购房意图,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客群,所占比重从年初的不足10%,提升到超过30%,有的项目超过五成。但不能简单的以此比例来做判断。同样是以投资为目的,2007年的投资者和2009年的投资者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诉求点的变化和客户范围的差别。上一轮房地产的高峰期,因为看好房地产的未来升值潜力,投资者主要是以获取房产的增值收益为目的。而2009年的投资者,更多的是因为通胀预期,出于资产避险保值的诉求。一个是想多赚,一个是想少亏,这二者利益出发点的差别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所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如果说过去的投资者以温州炒房团等职业炒手为代表,那现在的投资者行业范围更广,人群阶层更多,投资物业类型更丰富。如何能由彼及此,仅看表面数据便下结论。更遑有“专家”对所有投资者一概以投机论之,必欲攻其而后快。

仅看表面现象,不认真分析研究,不了解具体情况,哗众取宠,以噱头话题来吸引眼球,这是当下许多所谓“专家”的做派,他们的结论似是而非倒不重要,误导了别人就遗害不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