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点评:丰田先行,大众是否紧随其后?
编辑:汽车自修室
点评一:丰田先行,大众是否紧随其后?
《每日经济新闻》1月27日宣布,将暂时停止因此前涉及召回的8款汽车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同时,丰田公司还要求其设在北美的五家汽车组装厂将从今年2月1日起“停产整顿”。
环球企业家杂志 丰田召回行动引发质疑:丰田追求市场主导地位和盈利是否导致质量出现问题。里昂证券亚太市场(CLSA Asia Pacific Markets)驻东京的分析师克里斯•里克特(Chris Richter)说,丰田缩减开支的做法影响到产品质量并非不可能,而由于全球汽车厂商都采取了在一个平台上生产多款车型的做法,一款汽车出现问题也就意味着许多车型都会有问题。
个人看法:平台制因显著降低成本,备受车企宠爱。如丰田质量隐患真由平台制引发,是否存在连锁反应?必定大众等,也都是基于平台生产。
点评二:门槛越高民营资本越想进入
《上海证券报》吴琼 为了尽快完成结构调整、扶持汽车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工信部已拟定《促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初稿。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整车项目,随着国内汽车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壳资源也成了香饽饽,价格已经水涨船高。
钱江摩托拟再次进军整车业,1月23日,钱江摩托表示已签署了《股权转让意向书》,拟购买安徽安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驰公司”)51%的股权。一旦交易成功,钱江摩托将如愿以偿从摩托车业拓展到整车生产、销售。
个人看法:如果允许大家都造车是浪费资源,难道把广大资本堵在门外就不是浪费资源吗?虽然门槛越来越高,众多民营资本依旧是前赴后继,拼命挤入汽车行业。裤裆提得越高,相信里面的东西越吸引人。
点评三:过于大张旗鼓,仰融造车值得怀疑
《中国证券报》ST松辽发布澄清公告称与仰融收购无关。
《经济观察报》海马股份停牌 但否认将被仰融收购。
个人看法:从去年下半年的仰融放出造车消息,到后来的内地选址,以及近期的签约意大利设计师和相中国内几家空壳等一系列消息,无不是大规模炒作。但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牵涉到融资问题,无论是移民融资,还是证券融资。据笔者了解,但凡融资事件,都离不开大规模炒作。所以,面对铺天盖地的仰融造车消息,使得笔者高度怀疑仰融造车意图。当然,轿车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圈钱也是造车的必要前提。在最近一次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王秋凤的采访时,仰融认为已走上不归路。笔者只希望,您老最后是死在自己造的“车子”里,并非证券市场。
点评四:汽车下乡的补偿款应及时且足额发放
新华网北京1月26日电(记者何宗渝、刘菊花)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消息,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七部委日前联合下发通知,我国汽车下乡政策延长一年,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
个人看法:政策挺好,关键在执行。只可惜,我们汽车媒体对此关注实在是太少了。连监督都不充分,哪来什么狗屁执行。
点评五:电动轿车的资本战已硝烟弥漫
上海证券报 李嘉诚入股嘉盛控股进军电动汽车市场的举动,不由得让人与巴菲特潜伏锂电池公司的故事。当然,在此领域大笔投资的资本大佬并非仅此二人。钟馨稼旗下的雷天能源于去年下半年斥资300亿元投资电动汽车项目,创下国内该领域的投资之最。
个人看法:资本家,尤其是大资本家,都喜欢炒概念,就像老男人玩小女人,玩厌了就扔,不知“电动车”是否也这么命苦?
点评六:吉利汽车将成中国“第一汽车”?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秋凤 报告显示,吉利并购的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中国仅有欧4生产技术);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万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而低碳产品包含混合动力、电动车和待用燃料技术,能满足美国2015年的CAFE(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的低碳排放要求。业内人士评价,目前,没有一个中国汽车公司拥有如此先进、全面、众多的技术。如果吉利收购资产中包含这部分内容,就真的是一笔“值得的买卖”。
个人看法:如民营车企吉利汽车通过收购成为“第一汽车”,暂且不说意义,就话题本身而言,也是挺逗的。但在国内,这样的话题,就如同孩子撒娇,不痛不痒,仅能博得一时之笑。
点评七:产能过剩凸显企业制衡机制落后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丁彬 公开的数据显示,至2013年,行业总产能将在2500万辆以上。如果按照行业同比增速20%计算,2013年汽车行业的销量在2000万辆左右,大约会有500万辆的产能剩余,但是前提是车市持续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来说,产能的多少很难弄清楚,其实也没有必要弄清楚,因为产能是由市场来说了算的。行业主管部门更应该着眼于转变汽车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的投资机制,明确投资主体的责任,真正做到产业决策的市场化。
个人看法:这是个老问题。
点评八:上海汽车何不在欧洲设立分公司
据路透中文社报道,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茂元周一(1月25日)称,今年底前将在英国工厂开始生产自主开发的MG系列轿车,并在欧洲市场出售该系列轿车。胡茂元表示,“我们想利用欧洲现有的销售网络,以及中国低成本优势。”
个人看法:既然对欧洲市场如此虎视眈眈,不如先礼后兵,设立欧洲分公司,整合在当地的研发与制造资源,并建立独立的营销体系。
点评九:小型车企虚报销量数据由来已久
朱伟华的汽车博客:要启动攀比效应,借助广告是办法之一,但更有效的可能是为车主不断提供销量数据——让潜在消费者认为已经有很多人购买这款车,从而提早启动攀比效应。但假如实际销量数据不足以启动这个攀比效应呢?虚报当然是个好办法。
个人看法:据笔者了解,小型车企虚报销量数据比较普遍,尤其在一两年之前。但这也充分凸显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等数据收集单位,在管理上的弊端。
点评十:中国概念成菲亚特炒作的重要因素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6日消息称,菲亚特公司首席执行长马尔乔内周一(25日)预计,菲亚特2011年将在中国市场开始大规模生产活动。2010年,菲亚特的目标分别为:收入520亿欧元至530亿欧元,收入增幅在3%至6%之间,而营业利润大约为15亿欧元,高于2009年的10.6亿欧元,净利润为2亿至3亿欧元,而净债务水平低于50亿欧元。此外,菲亚特公司昨日公布了其09年第四季年报,第四季度公司亏损2.81亿欧元,而收入增长3.6%至136亿欧元,但是预计2010年公司将实现2至3亿欧元的净利润。
个人看法:对多数企业领导者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比提升股价更诱人,相信菲亚特也是如此。既然中国概念是个热点,而且2011年即将投产,相信在2010年,菲亚特必将在全球资本市场热炒中国概念。
(每周点评的风格:通过整合庞杂的汽车资讯,凸显新锐、幽默、简单、逻辑,更好适应网络社会的阅读特征)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