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哪个馆?,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里肯定有英国馆,“种子圣殿”告诉了所有参观的地球人一个几曾遗忘的事实——我们是谁。任凭人类 科技今天如何发达,但还是没有任何办法代替我们对植物的依赖,叶绿素给予了这个蓝色的星球一个有氧生物圈。“种子圣殿”再一次提醒我们,人类在这个生物圈 中并不是那么的不可一世,植物在这个生物圈中也不是那么的不值一提。假如地球上没有了人类,相信植物还是会生长的很好,但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人类会怎 样呢?
“种子圣殿”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莫名,这种莫名的亲切带来人们脑海深处的震颤,每一颗种子承载着一缕阳光,撩拨起来的感动又是那么的温暖入心。
中国的脚步急冲冲,每每有机会露一下脸,就像一个第一次参加派对的小伙子,羞涩与拘谨掩饰不住那颗急于告诉大家“我是谁”的心。无论这个“我”是五千年文明的凝缩,还是三十年勇气的放大,都无关紧要,最重要是要让大伙赶快知道“我是谁”。
可如果你不能让别人看到共同的未来,又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们有什么共同的过去,谁会在乎你是谁呢?
中 华文化是含蓄的,内向的……,“向我看齐”源于祖先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对自然的理解,傲视同侪的思维定式,使我们习惯了站在自己的高度看世界,极少站在世界 的高度看自己。古印度、古埃及、古罗马文明,中国人几乎都没有第一手地了解过,就算“玄装取经”所知道的都只是雅利安文明的皮毛。中国人如今已知的这些文 明所有的资料实际上别人研究基础上的二三手的货色,没有一样是中国人直接从原文领悟过来的。没有对别人真切细致的了解,所以,中国很难找到与其他文明的共 同点。
而关于未来,在这个越来越强调“我们”的地球上,如何在保持地理主权,彰显民族个性的基础上,找到十四亿人与四十六亿人共同的未来呢?,相信还是要站在世界的位置看中国才能有所获。
中 国要融入世界,除了硬件的堆砌,更需要获得世人心灵上的认同。那种认为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优于其他文明的想法,不正是漠视其他文明融合进步了的幼稚思维 吗?,无论是古印度、古埃及、古罗马积累的文明成果,在看似断代失传表面下,其文明的精华只是通过生活需要的选择,潜移默化到各个文明后人各自的思维意识 中去了,相对于中华文明的流传时间之长,可以看作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交融得太少了。
随着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加深,中华文明终将会找到与世界 其他文明的共同点,这种文化的大融合将奠基地球文明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是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任何一群人,会慢慢发现各种文明的共同点,从而建 立某种新的世界秩序。这种秩序极有可能是启自技术上的(如:互联网),但结果或者目标,一定是以世界文明成果的大融合为终。
但愿下一次奥运,下一次世博,下一次亚运,当中国站在世界面前展示的时候,有更多的“我们”更少的“我”,让世人都知道中国人都已经明白:中华文明如其他文明一样,是地球上所有人类共有的,有共同的过去,更有共同的未来。
我是谁,我们是谁?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