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煤炭产业增长与限产、安全与环保、并购重组、产业链扩展等都成为新的发展议题。“十二五”我国煤炭产业如何展现新的发展蓝图,值得期待。:
价值增长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新战略。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以及我国能源结构的矛盾的深化,“十二五”期间,仁达方略认为我国煤炭需求将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煤炭供应也由规模增长转向有序增长,煤炭企业发展将在高效、安全与绿色的战略背景下,通过并购重组与产业链扩展两种方式,实现企业价值增长与规模增长并重的发展方式。
一、煤炭需求将由高速转向平稳
1、从能源生产结构分析煤炭占比将从目前70%左右的水平降至64%左右
结合清洁能源及核电规划,在石油及天然气复合增长率基本维持当前水平的前提下,我们倒推出煤炭未来十年的需求复合增长率为4.3%,较当前8%-10%的年增长有显著下降。如果以原煤来计,那意味着2000-2010年十年间,我国煤炭消费量从13亿吨增至33亿吨;而2010-2020年,预计消费量再增至近50亿吨;前者是低基数下的高速增长,后者是高基数下的减速增长。由于清洁能源及核电复合增长率远高于传统能源,必然导致煤炭等能源占比下降。经计算,煤炭占比将从目前70%左右的水平降至64%左右,但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改变。
表 1 中国不同能源生产分阶段复合增长率变化(单位:百万吨标准油)
项目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核能新能源合计能源生产总量
1994-19972.6%9.8%5.4%8.9%-0.8%-4.2%964.26
1998-20001.2%6.5%3.4%8.1%9.0%-2.7%969.68
2001-200711.6%8.1%9.8%14.7%23.5%-10.9%1862.57
2008-20108.0%5.0%10.0%10.0%18.4%-8.3%2345.78
2010-2020复合增长率4.3%4.0%5.3%8.0%20.4%19%5.1%3847.76
2、从煤炭需求各种预测分析“十二五”期间增长持续减弱
气候变化对我国煤炭需求增长的约束。按照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减少40%-45%(相当于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量),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5%。据此,我们初步预测,未来10年,煤炭需求年均增速3.8%-4.7%。
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思路初步预测,2015年我国煤炭需求35-38亿t。这一数据是按照未来五年经济增长速度和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测算出2015年一次能源需求增量,在此基础上减去除煤炭以外的一次能源可供量,得到煤炭的需求量。
用主要耗煤部门测算法预测,2015年煤炭需求在40亿t左右。其一,未来五年,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将拉动能源需求较快增长。其二,未来五年,国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节能等步伐加快,使得能源需求增速下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但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过程。其三,能源需求基数越来越大,即使能源需求增速下降较快,但增量仍较大。
仁达方略认为,“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将明显慢于“十一五”期间。煤炭需求由2010年的32.2亿t,增加到2015年的40亿t,增加7.8亿t,年均增量1.6亿t,年均增速4.4%。其中,电力和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速相对较快,钢铁行业和建材行业的煤炭需求增长相对较慢。
表 2 2009-2015年全国煤炭需求量情况及预测 亿t
项目2009年2010年E“十一五”期间增速2011年E2012E2013年E2014年E2015年E“十二五”期间增速
国内需求30.232.28.70%33.935.53738.5404.40%
电力16178.70%18192021225.30%
钢铁44.49.90%4.74.84.955.12.50%
建材44.38.20%4.54.74.84.953.10%
化工1.81.913.40%22.22.42.62.88.10%
其他4.44.66.50%4.74.84.955.12.10%
3、从主要区域煤炭需求分析东部需求将减弱
在关注全国煤炭增需求量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关心东部沿海地区煤炭需求的增加。如果国内产能充足、而运力不足,那么东部沿海地区煤炭形势仍是供不应求,进口需要则不可避免还会增加。展望未来十年有两点不容忽视:一个来自需求端,重化工业“黄金时期”的终结,决定了东部需求增速不会再快于全国增速;另一个要看供应端,东部采煤区已经从成熟期步入衰退期,增量无从谈起。结合这两项原则,我们假定东部未来十年GDP平均增速为7%,而弹性系数快速降至0.60(这个假设对节能减排提出了很高要求),那么对应煤炭需求复合增长率略低于4%,对应需求绝对量增至20亿吨以上(2010年东部煤炭消费量预计超过14亿吨)。
图 1 全国及东部地区煤炭消费量比较(单位:万吨)
二、煤炭供应将更加有序
1、供应总体上可能保持适度宽松或基本平衡的态势
“十二五”与“十一五”相比,煤炭供应总体上可能保持适度宽松或基本平衡的态势,但不排除短期煤炭过剩和局部供应偏紧状态,煤炭价格长期趋势是稳中有升,不排除短期和局部价格下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中长期煤炭供应保障能力较强,目前可供新井建设的储量充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煤炭资源勘查市场化,可供建设新井的资源保障程度提高,储备了一批项目。据调查,目前全国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规模达10亿t/a以上,相应的矿权在企业手中,资源勘查进度加快。二是近年来国家批复了一批矿区总体规划,还有一批待批和正在编制,为后续新井建设提供了基础。三是投资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投资煤炭的积极性,前些年煤价的上涨吸引了电力等社会多方面资金开办煤矿。此外,技术进步使建井工期缩短,新建煤矿普遍大型化。
煤炭产业一直是国家调控的产业之一。考虑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约束,国家将尽量控制煤炭消费和生产过快增长,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从这个角度讲,煤炭供应可能采取适度偏紧的调控策略。从安全生产角度考虑,国家将继续对不具备安全保障能力、环境影响大的煤矿进行整顿、关闭;同时,随着煤炭资源开发秩序逐步规范,违规建设将得到遏制,一定程度上也可调控煤炭供应能力。
随着煤炭运输通道的加快建设,煤炭储备体系和供需衔接的不断改善,煤炭有效供应程度提高,煤炭市场波动频率和幅度减少。依据铁道部发文及相关资料,我们统计出,未来十年“三西”及新疆向东货运能力提升超过8亿吨,其中7-8成满足煤炭运输。可见,若铁路运线建设能够如期完成,则基本能够满足“西煤东运”的要求。
表 3 出疆及“西煤东运”铁路运线规划统计
数据来源:申万研究
随着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和市场话语分量加重,一定程度影响煤炭价格,加上煤炭成本上升推动,煤炭价格稳中有升的可能性较大。
2、我国与主要区域供应指标将更加量化
全国煤炭供应预测。据国家煤监局统计,现有在籍煤矿能力32亿t/a。其中,正常生产煤矿能力26.3亿t/a,考虑衰老报废能力,2015年保留能力26亿t/a;非正常生产煤矿能力接近6亿t/a,根据“十二五”煤炭规划相关课题研究初步成果,在“十二五”期间将淘汰2亿t/a左右,保留4亿t/年。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09年底在建煤矿净规模8~10亿t/a,“十二五”前3年,年投产2~2.5亿t/a左右。因此,2015年,现有和在建煤矿总能力38~40亿t/a。按照上述预测,2015年煤炭需求40亿t,保持供需平衡需要煤炭产能42亿t/a,煤炭产能有2~4亿t/a缺口。因此,在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需要新建(扩建)煤矿规模4~6亿t/a,除满足“十二五”需求外,部分结转到“十三五”。按照国家煤炭规划,产能调控目标、新建(扩建)煤矿规模可能低于上述预测数据。
区域煤炭供应预测。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按照目前查明的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煤炭开发潜力可达50亿t/年以上。其中,晋陕蒙宁新甘青是今后煤炭开发的重点地区,新增煤炭产能主要布局在这一地区;其他地区总体产能维持目前水平10年以上没有问题。其中安徽、贵州和云南产能有适度增长,除此以外的省区目前已是超强度开发,加上淘汰落后产能,未来生产规模稳定或有减少的可能。2009年,在煤炭产量构成中,晋陕蒙宁新甘青七省区17.15亿t,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6%;其他地区13.35亿t,占全国煤炭产量44%。 2015年全国煤炭总产能可能在42亿t/a左右,其中,晋陕蒙宁新甘青七省区产能可能达到30亿t/a左右,其他地区产能可能保持目前13亿t/a左右。
表 4 晋陕蒙宁新甘青七省区产能布局预测
地区资源储量生产规模2015年产能
山西资源储量约2650亿t,已利用1500亿t,尚未利用1150亿t生产规模7亿t/a左右,在建规模2亿t/a,加上小煤矿重组后扩能将达到10亿将达到10亿t/a
陕西资源储量约1650亿t,已利用400亿t,尚未利用1250亿t生产规模2.5亿t/a左右,在建规模0.7亿t/a。以神华和陕煤为主体将加速开发陕北能源基地,几年后可新增产能1亿t以上,加上当地其他煤矿开发产能可能达到5亿t/a,新增规模主要在榆林地区
内蒙资源储量约3000亿t,已利用1000亿t,尚未利用2000亿t生产规模5亿t/a左右,在建规模2.3亿t/a产能可达到10亿t/a。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锡盟、呼盟
宁夏、甘肃、青海资源储量约500亿t生产规模1亿t/a以上,在建规模0.5亿t/a生产规模将达到2亿t/a左右
新疆资源储量约2000亿t,大部分未利用,开发潜力8亿t/a以上生产规模0.7亿t/a左右,在建规模0.6亿t/a新疆主要受市场制约,2015年生产规模可能达2.5亿t/a左右
3、主要地区企业产能以整合改扩建为主
随着小煤矿整合基本完成,统计煤炭增量的难度相对降低。我们把山西、与内蒙的重点煤企增产计划与两省增产总量作比较发现,这些企业已能够满足全省增产需求,小煤矿产量则将总体维持现有水平。对山西省未来产量估计为9.4亿吨显得有些保守,实际产量应该更多。但仔细分析增产来源可以发现,山西省内纳入规划的新增矿井数量有限,大部分企业增产来自于整合矿的改扩建。可以预见,再过五年,山西省增产能力将显著降低。内蒙的增产时期比山西更长,未来十年的增产规模也更大,至于增量是否超出4亿吨,主要取决于铁路运力衔接。目前不确定的增量主要在新疆、宁夏地区,而该部分增量又占到了总数接近一半的水平。近期,新疆作为国家“能源城”的定位已经明确,石油、煤炭等产品随管道建设及铁路运力完善而增加已成必然;煤产量是否达到或超过8亿吨,决定了我国未来煤炭进出口的形势。从能源安全及节能两方面考虑,我们倾向于认为新疆未来将尽量满足国内需求,但并不鼓励过度开发(再次扩大煤炭出口的可能性很小)。
表 5 山西主要煤炭企业产能规划(单位:万吨)
企业200920102020增量来源
同煤集团74501000015000整合矿井+同昕矿
中煤能源90751000015000整合矿井+平朔东
山西焦煤集团80781000015000整合矿井+兴县
阳煤集团4346.3852008000整合矿井
潞安集团4181.0945008000整合矿井+潞宁矿区
晋煤集团4260.5944008000整合矿井
进出口公司5008003000整合矿井
兰花集团5006002000整合矿井+亚美大宁
地方矿产能236002500020000维持略有增产
合计61991.067050094000
数据来源:仁达方略
表 6 内蒙古主要煤炭企业产能规划(单位:万吨)
地区公司名称200920102020增量来源
蒙西神华250002700037000新街矿区+原矿改扩建
伊泰370050008000-
远兴能源2002502000与中煤能源合作两矿井
昊华能源001200高家梁和西部能源改建
蒙东平庄能源220025005000新矿扩产改建
扎贲诺尔7208001000-
大雁620700800-
霍林河423445008000新矿投产
其他233843125051512
合计60058 72000114512
三、价值增长成为煤炭企业发展趋势
1、煤炭产业主要特征仍然是高效安全与绿色
全国煤炭工作会议确定的“十二五”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目标是:开发布局明显优化,资源配置及勘查规范有序;煤炭生产以大型煤炭企业、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基本形成稳定供应格局。当前中国煤炭行业数量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煤炭生产的扩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愈来愈突出,行业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尽管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煤炭工业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低层次的发展道路,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事故多发、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因此,在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目标来了。经过五年的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目的尚存距离。因此,我国将继续推进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构建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煤炭行业也将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作为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一是实现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但主要是依靠产量的大幅增加和价格的上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技术、管理瓶颈制约还十分严重。“十二五”期间,必须抓住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利时机,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思路,努力实现煤炭行业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发展能力。
二是实现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炭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近年来,煤炭行业虽然在煤炭产业链延伸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真正运用产品生命周期规律,挖掘资源价值潜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必须要切实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与消费布局特点,以资源开发生产为龙头,抓住煤炭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煤炭价值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实现由粗放的煤炭开采技术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煤炭是传统的能源资源,但煤炭行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的、落后的产业形象,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煤矿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大型化、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推动煤炭产业由资源开采向深加工转化和清洁高效利用方向发展,拓展行业发展空间,逐步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能源产业。
四是煤矿安全生产实现由控制伤亡事故向职业安全转变。坚持以安全为前提,把煤炭工业发展建立在煤矿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全行业职业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安全生产与煤炭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等同步发展,逐步把煤炭行业建设成为一个安全的行业,一个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行业,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2、并购重组成为煤炭企业提升价值的新途径
煤炭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型、技术集成型和产出固定型等特点,较高的集中度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煤炭行业的共识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只能靠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来实现。这一点,已经在今年10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另外,从美国煤炭企业经验看,2002年,美国前20家煤炭公司的产煤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其中前5位的大型煤炭公司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2%。
山西省通过整合煤炭矿井数已由原来的2598处压减到现在1053处,办矿企业由2000多家减少到了130家,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达到100万吨/年以上,形成了4个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11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通过这次重组整合,山西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三者的比例为5∶2∶3。
煤炭行业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可以有效实现新型煤炭工业“高效、安全与绿色”发展。通过兼并重组,煤炭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单井规模不断扩大,而兼并重组后的大企业也更有实力加大投入,既包括对工作面进行机械化改造的投入,使煤炭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加大对生态环保方面的投入,实现绿色开发、清洁生产。
表 7 主要地区煤炭整合重组情况
地区2009年产量(亿吨)整合重组方案
内蒙古6.37新建工矿井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120万吨,露天矿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且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山西6.15到2011年,形成3个亿吨级和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
陕西2.83以“大企业、大规模、综合利用”为发展模式,形成1-2个年产亿吨级、3-5个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河南2.35到2010年年底,力争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15万吨/年;企业规模要求30万吨以上
山东1.4新矿集团、枣矿集团、淄矿集团、肥矿集团、临矿集团、龙矿集团重组为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兖矿集团将独立出来,作为另一国有能源集团公司,予以单独培植
3、产业链扩展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我国煤炭企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发电仍是煤炭转化利用的主要形式,新型煤化工大规模推广还须慎重。除向煤电、煤化工等转化外,煤炭企业也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向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不断扩展。
发电仍是煤炭转化利用的主要形式。目前,美国和欧洲的发电用煤比例分别约为90%、80%,澳大利亚发电用煤也超过煤炭消费量的85%。而中国发电用煤只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可以预见,电煤在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出现缓慢上升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煤炭资源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煤炭生产地与消费地逆向分布,在发展燃煤发电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先进输电技术的研发进展情况和中心负荷地区的电力安全需要,统筹规划能源流向,科学确定电源点布局,加快劣质煤就地转化,实现输煤与输电平衡发展。
新型煤化工大规模推广还须慎重。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现代煤化工,都涉及煤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等因素,高投资、高污染、高耗能皆为其代名词。但是煤化工是除过电之后最主要的煤炭消耗产业,并且各地都在加紧上马,但是传统煤化工产能严重过剩,新型煤化工尚处于示范建设阶段,煤化工关键技术和装备亟待国产化,产业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另外,中央政府各部门多个场合表态,“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政策的闸门将关得更紧。
表 8 主要地区煤化工产业规划
主要地区煤化工产业规划
山西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煤化工大省,在其最新提出的“再造新山西”的规划中,煤化工是其重要依托之一。相关信息还显示,山西已经明确将在“十二五”期间投资8000亿元发展煤化工
贵州大力发展煤化工,延长煤炭产业链将是贵州省今后工业发展的主要投资方向之一。贵州省计划在2020年前重点建设14个煤化工项目,打造三大煤化工基地,总耗资将达1230亿元
宁夏计划在宁东基地投入3200多亿元的巨资,内容囊括煤炭生产、煤电联产及煤化工等内容,计划到2020年拥有2000万吨煤化工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新疆到2015年,将准东煤田建成亿吨级产煤、千万吨级煤化工的大型煤化工基地。在新制定完成的《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国际能源城规划纲要(初稿)》中,新疆也将煤化工作为与煤电、石油化工并列的产业
装备制造业主要以煤机等设备制造为基础,成为煤炭产业体系中的配套发展产业,近几年在煤炭企业中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战略业务,例如晋煤集团、开滦集团等煤炭企业都已经制定了装备制造业战略规划。
煤炭企业现代服务产业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与生产服务业两个方面。现代物流要以煤炭统一营销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为支撑,依托和利用地区经济、交通便利等优势,以及煤炭企业在市场渠道、客户资源及经营规模方面的竞争优势,积极拓展经营区域和业务范围,加快推进物资贸易和煤炭贸易的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由单一煤炭经营向多元化贸易,由“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由国内经营向国际化经营,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战略性转变,代表企业如神华、开滦的物流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另外,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发展和专业分工的细化,以金融、保险、物流、营销、设计、渠道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将迎来大发展。煤炭企业要在集煤矿勘探、设计、建设、管理、运营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在国内外矿山建设和煤矿生产运营项目中发挥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