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温暖一冬的六本好书


让你温暖一冬的六本好书

                    马平川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应新浪读书频道、上海新书报、深圳晚报的邀请,为读者、网友开一书单。让我们在阅读体验中提升生命的质量,在冬日的寒冷中,收获一份温暖的思想,清洁的精神。

 

       ●《19世纪俄罗斯四大风景画家》 全山石/主编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世纪俄罗斯四大风景画家》是我冬天常常放在枕头边上的书。一大早起来,天地一片玄黄,一副金融风暴来临前的表情。我的心情也随之郁闷起来。这个时候我会翻开《19世纪俄罗斯四大风景画家》这本画册。青山绿水,蓝得纯净,蓝得透明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的白桦林静静的伫立在雪原上,幽幽山谷中一条小溪,铮铮作响……一页一页翻过去,顿时神清气爽。

    《19世纪俄罗斯四大风景画家》中的四大风景画家分别是萨夫拉索夫、希什金、库因吉、列维坦。打开画册,俄罗斯大地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萨夫拉索夫是抒情风景画的指路星,希什金是森林歌手,库因吉是神奇的风景画家,列维坦是金秋礼赞的画家;

俄罗斯绘画和俄罗斯文学一样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俄罗斯油画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俄罗斯油画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刻鲜明的主题,思想以及多样化的风格洋溢着俄罗斯文化精神,呈现出鲜明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和时代精神。萨夫拉索夫、希什金、库因吉、列维坦以充满激情的生动画笔挥写出俄罗斯风景。不约而同呈现出一种美好、穆肃、崇高和真挚的情怀,表现了对自然内在生命的热爱。画中的自然万物,是那么的静穆,没有一丝声音,没有一粒尘埃,阳光和煦,云彩如练,山峦叠翠,明湖如鉴。

 

              ●《 李伯安画集》 李伯安/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

 

   

    有一种震撼来自李伯安,有一种感动来自巴颜喀拉。1998年5月2日上午,54岁的画家李伯安李伯安疲惫地从画室走出,身后是后来轰动画坛乃至轰动了整个中国艺术界的《巴颜喀拉》长卷系列,就在房门关上的那刻画家倒下了,溘然倒在他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前,倒在精神朝圣的路上。他以最精典的方式告别了他的《巴颜喀拉》,告别了他墨迹未干的宣纸,那年画家只有54岁……现在就请随着这位艺术大师的笔触一起走进这部非常的画集!

    李伯安画展在北京、上海、郑州、广州和太原等地展出时,引起石破天惊般的轰动,因而被认作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美术界乃至文艺界的一件大事。现在,《李伯安画集》已由他生前所在单位——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画集。在它出版之前,除去画家的几位至爱亲朋,极少有人见过这些画作,但它一经问世,我深信,无论何人,只要瞧上一眼,都会即刻被这浩荡的才情、酷烈的气息,以及水墨的狂涛激浪卷入其中!

   《李伯安画集》收入了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分为十段.。《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266个神态各异的形象绘出了中华民族的风骨。

    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在《 李伯安画集》的序《永恒的震撼》中所说:“一打开李伯安画作,忽如一阵电闪雷鸣,夹风卷雨,带着巨大的轰响,瞬息间就把我整个身子和全部心灵占有了。我看画从来十分苛刻和挑剔,然而此刻却只有被征服、被震撼、被惊呆的感觉。但我很清楚,我遇到了一位罕世和绝代的画家!”

 

           ●《镜中爹》 张至璋/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台湾作家张至璋的传记体纪实小说《镜中爹》讲述了一个被海峡隔绝60年的家庭的离合悲欢,呈现了一位50岁台湾儿子10年寻找大陆父亲的历程。

    50年前的上海码头,1949年,上海十六铺码头,7岁的张至璋随着母亲和二姐登上了开往台湾的中兴轮,父亲张维寅就在码头送别,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天竟成了他们的诀别。隔绝了一生的父子情,竟至音讯杳无。只能填写“我爸在大陆,失去联络”的台北童年,无限感慨:爹怎么没来台湾呢?母亲在她人生的弥留之际,她才会一直在问:“你爹在哪儿呢?”

    张至璋说:“我7岁离开大陆,离开父亲,是母亲抚养我长大,要说跟父亲有很深的感情,也说不上。年轻的时候感觉不到,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种至亲的牵扯、亲情的感动,越来越深地缠绕着我……”50年后,张至璋与妻子夏祖丽来到内地寻找失散父亲的踪迹,一张旧照片是他的“镜中爹”。经历前后十年的艰难寻访,2001年作者获悉父亲已于1980年4月在上海去世。2003年冬天,作者年近花甲,终于在杭州湾海边墓场祭拜了父亲的遗骨。

    张至璋的岳母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他的岳父何凡也是台湾著名报人。1995年,张至璋把自己与父亲失散多年的经历和长久的思念之情写成短篇纪实作品《镜中爹》(也就是该书第一章),获得了世界华文文学奖,正是这篇作品深深感动了林海音女士,而林海音女士的一句提醒,促使他踏上寻父了的征程,使他与父亲的情缘得以接续和延伸,也使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得以展开。

    本书感情真挚,血泪交织让人为之肝肠寸断。现出来的亲情、真情的感召力,表现出来的真实、真诚的吸引力,使我多次泪眼模糊。不得不停下来阅读,站在阳台上抽烟,待情绪缓和过来再读。作品中小人物与大时代,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被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用一个典型家庭的变故折射出了海峡两岸60年社会生活的沧桑变迁,再现出两岸隔不断的骨肉亲情。

              

              ●《听橹小集》王稼句/著  中华书局


    


 

    苏州有个王稼句,老派文章显风流。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王稼句的大名在读书、著书、编书、藏书圈里可谓如雷贯耳。有 “北止庵,南稼句”一说。

   《听橹小集》这本装帧精美的随笔集竟然让我爱不释手。全书22篇文章,或谈书,或怀人,或忆旧,通篇才情氤氲,散淡古朴,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有知堂老人的味道。亲切、舒缓、绵软,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请看《西山的梅花》中的一节:

   “苏州四季,花事纷繁,所谓春来有二十四番花信,早春探梅,就是第一桩赏心乐事。古人哪有如今方便,坐着船,骑着驴,乘着轿,从城里迤逦到光福,就至少半天,看到那里的梅花一片烂然,就以为是天下的盛观,康熙时巡抚宋荦即题名香雪海,至与南京龙蟠、杭州西溪、塘栖超山并称江南观梅胜地。每当花时,也就游人杂沓,舆马相望,加上文人好事,诗文丹青又不知多少,名声自然越来越响了。那时的东山、西山都还在太湖中,游屐难至,探梅者只好站在湖滨遥望而已,文徵明就悻悻地说:洞庭诸山宛在几格,真人区绝境也。但其地僻远,居民鲜少,车马所不通。古人虽然视探梅为雅事,但大都也是凑热闹,如果冒着风波之险踏上东山或西山,既看不到客栈门灯,也望不见酒家帘招,光来看几树梅花,岂不舍近求远。
    一二百年前,东山与岸陆逐渐接壤;十多年前,湖上也架起了长桥,如果说西山是碧绿的翡翠,蜿蜒的长桥也就是一条晶亮的银链。那绮丽的景色自不待言,就是想到西山去一趟,实在也很方便,车程不过几十分钟,就像我这样懒得出门的人,每年也总得去几次,当然并不一定为了梅花。”

                    

                 ●《原野集》 和谷/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在中国当代散文的苍山林莽、重峦叠嶂中,和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景点。树木葳蕤,曲涧幽深,山花烂漫,景色奇秀,云雾轻柔,变幻无穷。和谷风景曾经使我们几个乡村文学少年大开眼界。当年我在常丰乡读初中时,从来没有读过课本以外的文学书。后来我在麟游县城上高中,接触有生以来的第一本文学书便是和谷的散文集《原野集》。文友宗军不知从那里弄来一本翻的皱巴巴的《原野集》,兴奋不已的对我和世辉说,和谷的散文写绝了。在宿舍里大声朗诵,你翻翻,我翻翻,《故乡柿子》、《乡笛》、《乡草》、《清明》、《村槐》、《荆的记忆》、《早春》、《石磨忆》、《打囤》、《赶场》,我们边看边说。当时感觉和谷的笔下简直就是我们村的事情。“吃了么?”,“吃了。”“打囤呢?”,“打囤哩。”“囤打好了?”“打好了。”我们惊奇的发现,散文原来可以这么写。家家户户用囤圈粮食,平时我们村子的人打囤时就是这么说的。《赶场》中写的也是我们熟悉的一幕:

   “赶场人,是踩着金风走的。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域,由东而西,自阳而阴,始终赶得开镰的日子。在渭河平野里,他们的身后是刚刚割过的麦茬地,或是已经连夜翻过的泥土。脚下,则是割倒的金浪,一捆捆一堆堆的麦秸,组成新的迭浪的形状。抬眼望去,愈远愈呈现绿的颜色,镰刃下,却永远是成熟了的金黄。

    如同放蜂人的赶花一样,赶场人在赶着收获的蜜意。所谓“场”,也许是麦场或者晒场的意思,也许泛指这种收获的热火场景。身后的麦子上场了,以至碾打了,入囤了,晒场上堆起了伞状的麦草秸。而前面的晒场则刚刚收过油菜,或刚刚收拾好,象伸出的一只只手掌,迎接着收获的喜悦。赶场人,又如同牧人,手中挥动的鞭儿,则是一弯新月似的银镰。”

    淡绿色的封面上,一老农跟在一头毛驴后面,毛笔题写的“原野集” 三个字遒劲有力,这一切深深印在我的脑际。20多年后,当我打开《和谷文集》,看到熟悉的《原野集》书影时,我一下子跌进了当年的回忆中。

    和谷是新时期以来很有成就的散文家,其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奖,散文集《无忧树》荣获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出版了12本散文集。至今散文著述已超过百万字。

    现在我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原野集》的感觉,就像一个没有恋爱史的少女,第一次面对猝不及防的爱的降临,惊慌失措中只听到心在咚咚地跳。                

    在散文的一册山河中,游和谷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慢下来》 白麟/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所谓绿色食品是特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白麟诗集《慢下来》就是这样的绿色食品。《慢下来》荟萃了青年诗人白麟10年来的诗歌精华,部分诗歌曾在《诗刊》《绿风》《星星》《诗潮》《诗选刊》《新诗界》《诗歌月刊》《中西诗歌》等刊发表。

    特别是他3年来潜心创作的大型组诗《附庸风雅——诗经中的爱情诗》40首,以情怀重温黄卷、用唯美重述经典,通篇充盈着向经典致敬的韵致。诗集《慢下来》分“附庸风雅”、“依依乡情”、“山水行吟”、“边缘地带”、“至亲至爱”、“聆听长卷”6辑,共158首,基本以组诗形式完美呈现,集中展示了诗人的诗书才艺。

   《诗经》是一个民族远古洪荒中的第一声春啼。《诗经》中的爱情最为热烈、也最为吸引人。孔丘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自由、纯正和专一构成了《诗经》的爱情精神。今天,白麟以一个现代人的情怀去触摸感知《诗经》,进一步还原再现了《诗经》中诗性灵魂。古老的爱情穿越时空,成为滋养现代人的精神绿洲。

    白麟诗歌中的“乡关何处”事实上是一种精神漂泊的情绪与感觉,这是对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追求。白麟离开乡村到城市工作,一步一回头。蓦然回首间,白麟的心已湿得水淋。对乡村命运的深切关照;对乡村土地的深沉留恋;对父老乡亲艰辛岁月的深切体验和同情,构成了白麟乡土诗的主要内容。我常常能享受到某种猝不及防的朴素而真诚的感动。阳光、土地、麦子、高粱、村庄成为白麟诗歌重要的本源性意象,这些意象给当代诗歌带来了东方农本文化的纯朴气息。白麟诗中的这种乡村风景唤起了我情感深处的记忆,并与之发生一种感应,真正触及到我们灵魂中最柔软的东西。感动过我们的又怎能忘怀?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