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应从真实抵达真相
马平川
我昨天才拿到书,读了散文部分,小说部分还没有来得及看。我主要谈谈刘周社的散文。《生命的记忆》中散文一部分属于文化散文。这类散文如《凤凰的岐山》、《岐山三题》、《咥面》等,以历史人物、事件、名胜古迹为主要写作对象。看得出,周社对周原地区的古今一些问题作了一番深入的思考。穿越历史的时空,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表现了作者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
文化不仅仅只是历史文化知识,它是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温暖的生命情怀,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感悟。很多的历史知识,历史史料塞到里面,密不透风,缺乏以自身的情感穿越史料。这是当下一些文化散文的通病。刘周社有来自生活现场的第一手材料,他的散文有生活在场,有心灵在场,活生生的来自生活现场,不是居高临下的表达。感觉刘周社的作品将民间传奇、历史钩沉、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自己的感觉、感受。
刘周社另外一部分的散文,是以记忆中的日常事物和日常生活为内容,如《九寨之水·女人》、《我是一个掌柜》、《盼望夏天》等,这些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认识和评价,这直接渗透着作者的情趣、灵魂。我心写我口,是形而下,低姿态的写作,是生活在场、心灵在场的写作,实实在在,不煽情,也不矫情,情感盎然,朴素自然,表现了周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独特认知与体察。
在我看来,散文不仅仅写出真实,更应该一步步最大程度的逼近并抵达真相,发现以往被遮蔽或者被遗忘的细节,打捞记忆深处的碎片。散文家是生活的潜泳者,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入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这对成就一位优秀散文家至关重要。
散文如何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上升到一种更宽阔的视域,把潜在的、丰厚的内蕴有效的表现出来。散文如何从生活记忆上升到生命的记忆,从生活体验体验到生命体验再到艺术体验,从真实抵达真相,这是刘周社今后的创作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散文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生命的记忆是条河,刘周社踏浪而来,潮起潮落,拍岸而起,激起的是心灵深处的生命回声。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刘周社《生命的记忆》研讨会掠影
[相关链接】
来源:文艺报
刘周社《生命的记忆》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2010年3月6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刘周社散文、小说集《生命的记忆》研讨会”在西安雍村饭店举行。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在贺信中说:《生命的记忆》给我一份别样的喜悦,作者竟有如此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无论是写散文,还是小说,都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蕴和心灵哲思。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赠送“春华秋实”书法作品一副表示祝贺。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先生在北京参加两会,特意通过王芳闻秘书长转达祝贺之意。宝鸡市地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世崇,宝鸡市文联主席李栋成到会祝贺并讲话。
与会者认为,刘周社的作品写家乡,写西府,写日常生活,充满着作者对家乡的眷顾和钟爱,也有其职业履历和生命历程的记录,刘周社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作品视野开阔。对周文化的开掘,对日常生活的发现,有生命感,有力度,是一种生活在场,心灵在场的写作,感情充沛,朴实而真切。少了一些官本位、少了一些官优越感,充满浓郁的生命况味和人文情怀。
刘周社在最后的答谢中说,感谢各位专家,有病就要会诊,我自认为达到了预想的结果。我将继续写下去。
李星、畅广元、刘建军、李国平、朱鸿、王芳闻、常智奇、段建军、仵埂、马平川、杨乐生、冯希哲、邰科祥、韩鲁华、陈长吟、王景斌等20余位评论家、作家参加了研讨会。(文艺报记者 王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