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2009年第八期


史诗风格与人格魅力

                                          马平川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语见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于辛亥革命爆发9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35周年之际,隆重推出20集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正是依据这种精神创作的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该剧以史诗般的传记手法,真实权威的再现了一代革命先驱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史诗性是当代不少艺术家的追求。所谓史诗性,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再现历史事
变的整体过程,揭示历史本质,在结构上有宏阔时空的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史实与艺
术虚构的加入等。《孙中山》就集中体现了这种史诗风格。全剧记述了孙中山先生自1895年第一次革命武装起义到1925年病逝于北京的经历,展现了孙中山30年的革命生涯。这30年正是古老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其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马关条约”等等。但《孙中山》的编导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丰富的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筛选提炼,使情节更紧凑、更集中。浓墨重彩描绘风云际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孙中山。如戊戌变法只在第一集里作为时代背景用一两个镜头一带而过,集中详述了广州起义、伦敦蒙难、建立同盟会、黄花岗英烈、武昌起义、创立民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改组国民党、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北伐、抱病北上议政等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现了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创立和保卫民主共和国所进行的主要斗争。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在开创民主共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剧在整体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更进一步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让它真正成为“人”的历史,做到了用历史去塑造孙中山,而不是用孙中山去塑造历史。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气势恢宏的历史场景有机融合在一起,审美品味高,震撼力强,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孙中山》不仅是一部表现孙中山革命理想的历史剧,更是一部展现孙中山人格魅力的人物传记。全剧集中描写了孙中山为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创立民国,十一次举行武装起义,三次建立革命政权;一生奔走,倡导民主,反对独裁,组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不畏帝国主义列强和反动军阀的威胁,发动北伐,讨伐叛军陈炯明,再次改组国民党,实现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以浓重的笔墨讴歌孙中山炽热的人格魅力。孙中山为之奋斗的理想屡遭险阻,但他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屡败屡战,愈挫愈奋。他吸引了黄兴、廖仲恺、胡汉民、何香凝、宋庆龄、朱执信等众多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跟随他为民主共和的伟大事业去英勇奋斗。这就是孙中山那崇高人格力量的感召力。这应当说是从正面描写,而从另一条线则是从反面来映衬。通过表现陈炯明的背叛、程天华的堕落和袁世凯的欺骗来表现孙中山的纯真、宽以待人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特质。剧中还以相当篇幅表现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父亲之间那种不同寻常的友情,与兄长孙眉、儿子孙科、侄子孙昌之间的亲情,以及与原配夫人卢慕贞、亲密朋友陈翠芬女士之间的情感。重点描绘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相濡以沫的革命感情和生活历程,以及并肩战斗的革命生涯。全剧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孙中山的人生魅力,反映了这位伟人博大襟怀和崇高的精神风范。

   《孙中山》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展现了一代伟人光辉的一生,突出表现了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反对封建统治,追求民主平等,振兴中华的历史地位和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民族精神。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海峡两岸的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链接]

                           《孙中山》剧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