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砍向自主品牌的三刀


中国轿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概念,从上世纪80年代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成立才算真正起步。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性“市场”,则要从上世纪90中后期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在中国陆续建厂、家庭轿车消费热启动开始。

如此算来,中国轿车产业不过是个年方弱冠的青春期小伙,对于宏观经济的波动,还没有充分的人生阅历和应对经验。

 

如今,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什么?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尽管美国暂缓将中国列为人民币汇率操纵国,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也拼命发表兑水理论,声称中美贸易逆差的主因不在于汇率。但从近期学界口风来看,承认人民币币值需要缓慢的上升,是一种共识。

 

对比上世纪80年代,日本因受到美国压力签署《广场协议》将日元升值50%,从而诱发了国内经济长达20余年的衰退。中国当今面临的汇率压力,未必比当时的日本小。

 

即使人民币不可能采取“休克性”的快速升值,要迫于美国的压力(或基于某些利益的交换)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未来5年升值20%的空间是存在的。

 

假如到2015年,人民币币值上升20%,对自主品牌意味着什么?

其一,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奇瑞等所谓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自主品牌,其产品出口竞争力将大幅度下降。其开辟国际战场的战略企图,将得到极大的遏制。从而被迫集中精力,在国内市场进行血腥的厮杀。

 

其二,国际游资涌入中国,继续炒热中国资产价格。跨国汽车企业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投资热情继续高涨,扩大在华生产和市场投入规模,继续对自主品牌造成压力。

 

其三,进口汽车价格下跌,合资企业因为进口零部件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下降的空间也将变大。尤其在国产化程度较低的B、C级车领域。实际上,近年由于汇率波动,带给合资企业的额外利润,已经可以用上亿来计算。这对于企图扩展产品线、向上延伸的自主品牌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而未来的5年,恰好也是自主品牌建立“十一五规划”的五年。疯狂扩张的产能,膨胀的网络,都将自主品牌拖入到资金周转巨大的风险当中,宏观经济如果产生大幅度波动,极有可能将部分自主品牌摧垮,催生汽车行业的重组和整合。

这其中,兼有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国有汽车集团来说,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将远大于吉利、比亚迪这些靠民营资本起家的自主品牌。或而言之,如果不能未雨绸缪,后者将很可能硬着头皮,去挨上汇率砍来的“三刀”。

 

如果抵御汇率波动的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如果逡巡于系统内,基本上无解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跳出这个圈子。

如何跳出圈子?有两个办法。

我认为,做得最好的是比亚迪。比亚迪已经着手在美国市场投资建厂、建销售渠道。比亚迪早年手机代工的经历,使得他们和美国的合作,显得得心应手。不管比亚迪主观上是否考虑了宏观经济影响,但该举措对于规避中国经济波动,具有极好的前瞻性。

除了跨国投资外,另一个路径是实现股权多元化。就像吉利现在正在做的那样。一方面将自己和国家资本、地方资本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导入跨国投资者,实现多元化货币的对冲,消散宏观经济风险。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