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小说五虎将(莫言、贾平凹、余华、韩东、葛红兵)
莫言
2005年度大事:莫言作品《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夺奖呼声很高,但最终铩羽而归,一度成为人们质疑“茅奖”权威性的导火索。2005年末,莫言推出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中国近三十年的小说创作,根源于“伤痕小说”,起步于“寻根小说”,成熟于“先锋小说”,衰败于“网络小说”。从严格的文学角度来说,“伤痕小说”只能算是僵硬、粗糙、政治图解化的社会学记录样本,没有任何文学意义和文学价值可谈。中国的当代小说以及小说家们,孕育于“寻根小说”,绽放于“先锋小说”;当年的诸多风云人物,或者惊艳一枪马放南山我行我素,或者雄霸一方渴求功名利禄。在诸多小说家中,莫言以其二十年来一贯保持的旺盛的创作能力以及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雄霸之气,成为当代文坛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2005年,在一片拥戴之声中,莫言铩羽于“茅盾文学奖”,引发了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公正性以及评选公开性的质疑。2005年,莫言号称用43天完成了55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该小说的意义已经重大到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第一,该小说的写作突破了作家莫言自己的写作纪录,最多一天写作1.65万字,平均一天只睡三小时,莫言以此可荣获“铁人”封号;第二,该小说采用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评论家称之为“向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那么,任何使用汉字的人是否可以称之为“向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字致敬”?);第三,该小说同时还承担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伟大任务——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活方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作家,突破了自己的生理极限和写作纪录,一腔热血满腹抱负两眼紧盯中国、古典、传统等金光闪闪的远大目标,双肩承受着无数小说家的尊严,仅仅以这副老大的行头而论,也无愧于中国文坛权力榜的头把交椅。
余华
2005年度大事:8月初上海书展上,作家余华推出他十年来首部长篇小说《兄弟》的上部。余华自称对这部小说非常满意,说是他写过的最好的小说。媒体相继热炒,一些门户网站甚至开展了“余华会得诺贝尔奖吗?”的讨论。
2005年,中国文坛诸大腕中,曝光率最高的当属浙江才子余华。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余华相继接受了报纸、杂志、电视等近百家媒体的采访。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著名作家,作为一个著名青年作家,余华在接受诸多媒体的轮番轰炸时,戒骄戒躁,不耍大牌,不论是报纸还是电视,不论是大报还是小刊,一视同仁公平分配,一天8到10小说坐在电话机旁进行采访。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拼搏精神,博出位精神。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长篇小说《兄弟上》的出版,开创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新的门类,开启了中国出版的新纪元。在2005年整个下半年,中国的大地上,数百万读者对这高山和大海呼喊:《兄弟下》你在哪里?这充分说明了读者对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半吊子小说”的市场认同。中国的房地产业,边盖楼边卖楼,从而制造了这一产业的繁荣和无数烂尾楼;如今,余华边写小说边卖小说,同样制造了2005年中国小说界的最大繁荣。《兄弟上》的出版,体现了余华“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余华曾经被誉为“最有才华的中国小说家”,十年不写江湖地位依旧稳固,在中国文坛,没有第二个人能够享受。十年磨一剑,余华换了个POSE再度出山,可谓正当其时——琼瑶阿姨流行于文坛,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小燕子”称雄于电视,也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兄弟上》挟余华之威名,高调亮相于中国文坛,无数FANS翘首昂望,洒泪顿作倾盆雨,立马缓解了2005年夏秋的旱情。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余华不仅让读者读小说哭,而且让自己在写小说的时候也哭了。这种“我不哭谁哭”的奉献精神,这种和广大读者打成一片、放下身段、心连心的平民精神,值得中国作家们好好学习发扬光大。仅就“余华精神”,中国文坛权力榜第二把交椅,舍他其谁?
贾平凹
2005年度大事:小说《秦腔》以绝对领先的票数获《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白烨、李敬泽等7位评委们表示,之所以选《秦腔》,是认为该小说是贾平凹作品的一个突破。但今年的专家奖和读者奖有较大的差异。获专家好评的《秦腔》在读者网上投票中只名列第三。
2005年,中国当代小说最壮硕的作品就是贾平凹的《秦腔》,不仅以其厚度和对读者的耐心考量度取胜,而且荣获了《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文学是一个路遥知马力的行当。十多年前,《废都》一纸风行,惹来无数争议,于今视之,《废都》依旧是过去十多年来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它在文学的层面上,淋漓尽致地探索了一个作家的趣味究竟能达致何种深度;同时,它呈现出了一个当代作家对于传统小说的文字模仿游戏,能够取得何种效果。2005年,《秦腔》一出世便获得批评家们的认可,被誉为“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沉默。面对我们现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作家也好,还是现实中的人也好,实际上都是无话可说的。”
然而,文学不需要为当下的时代服务。即使文学表现当下的生活,也不能用"无话可说"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学以及文学家和批评家们的习惯在于,总认为自己代表了其他人,那些不会写小说的人。实际上,小说家能够代表的只能是他自己,小说能够代表的,也只能是小说家的趣味、爱好和想法。贾平凹是中国当代白描手法最好的小说家,他的长处也就在于白描和他的来源于中国传统城市文化塑造下的文人的个人趣味。《水浒传》中,大刀关胜靠着一把大胡子稳做五虎将头把交椅,贾平凹亦如是。
韩东
2005年度大事:小说《我和你》
8月出版,随后小说内容被导演曹克非选取,与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作品及翟永明诗歌结合,改编成舞台话剧《斯特林堡情书》,于12月2日至31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映。
2005年,韩东出版长篇小说《我和你》,江湖一片沸腾,更有忠实拥趸奔走相告振臂高呼大师的诞生,还有热心艺术青年将其与斯特林堡和翟永明这八杆子打不着的风马牛糅合成一个面团,排演为话剧。一部作品的出版,有点风生水起,有点闹腾,有点友朋的助拳,原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本是行走江湖的不二法门。中国之文坛,呼朋引伴雄霸一方者有之,其人多为身居高位握有权柄;独树一帜自鸣得意者有之,其人多为自视甚高清汤寡水。而韩东独辟蹊径,以布衣之身份、识人之眼力、交人之心力,苦心经营十余年,终得今日之江湖地位——友朋遍天下,门徒满世界,势力庞硕实力卓异,虎踞龙盘于东南半壁江山,隐然为江湖在野派作家诗人之盟主。
就中国当代小说界来说,但以短篇小说而论,韩东可以排进前五把交椅,以长篇小说而论,韩东却要退居后十位,而以其人望、势力、门徒的实力和忠诚度而论,韩东当仁不让为当代孟尝。文坛之雄霸一方者,多为利益聚,利在则人聚,利不在则人散;韩东独以义气以才气聚人,不争一时之短长,而得长久之实地。聚人十年,今有小成,故一出手满堂彩;再假以十年,文坛半韩东乎?
葛红兵
著名学院派作家葛红兵《财道·富人向天堂》一书使得中国的文化界沸扬了好一阵子,先是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入围“06年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紧接着,被推荐为“中学生最佳励志小说”。
《财道·富人向天堂》是中国第一部用中国传统智慧解决当下财富与高贵问题的财道小说,讲了一个卑微的北方青年成长为沪上大亨的真实故事。作者用写实手法描绘了金融奇人崔钧毅在逆境中崛起的历程,故事大开大阖、跌宕有致。如果说《沙床》要解决的是“爱与欲”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则是要解决“富与贵”的问题。据出版社透露,《财道·富人向天堂》声音作品将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制作,著名小说连播艺术家梁辉、张茜单纲主播,目前正在抓紧时间制作。小说的连载版由《新京报》、《重庆晚报》、《新闻晚报》等全国16家报纸同时推出。小说由《新京报》连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读者反响热烈。
近日,《财道·富人向天堂》一书研讨会在浙江武义召开,此次出席会议的除了文学、经济、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外,还有部分研究生代表。在会议中,形成截然相左的两种观点,一部分人士认为,《财道》中体现的“财富理念”整体上是积极的,其内容所适合的读者群是相当广泛的,值得向社会大众推荐;而另一种观点则针对葛红兵对“新富阶层”(故事主人公崔钧毅为代表)持的肯定态度,作出了批判。会议围绕着“新富阶层”、“财富观”等热点话题来探讨激烈,以至主办方数次打断发言,邀请与会者参加晚间娱乐活动,竟然无人应声。
会上,来自商界的财道中人与来自学界的学者产生了激烈交锋。会议主办方代表江苏三人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代珩认为,《财道》是新中国以来第一部正面反应新富阶层的奋斗历程,以同情的态度揭示他们的伤口,第一次正面阐述中国财道观念的好小说,他非常喜欢,希望能接下这部小说的影视版权,将它搬上银幕,让更多的观众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富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电脑商情报上海办事处总经理卢晓玲把《财道·富人向天堂》比喻成一部“新上海人”生存状况的白皮书,她认为,这部新作与现实贴得很近,每一个在从城市里奋斗的青年人都能在小说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深圳招商局友谊船厂副总经理胡建庆认为葛红兵在《财道·富人向天堂》中执着探询财富与高贵的问题,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时代责任感。他将《财道·富人向天堂》与早年香港的《大时代》以及近年颇为红火的《坐庄》等财商小说进行比较,《财道·富人向天堂》中所呼吁的中国出现一些高素质的儒商的构想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胡建庆认为,《财道·富人向天堂》意在向人们表明,成功的商人不仅仅为社会创造价值,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应该自觉遵守和弘扬中国传统财道文化,为民谋利。南京佳音艺术学校的黄校长作为中学教师的代表,她坚持认为,《财道·富人向天堂》这本书可以充当中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与不幸,从主人公崔钧毅身上得到前进的力量。
与会学者却另有看法,韩国光州大学中国访问学者赵恒瑾将《财道·富人向天堂》和韩国崔仁浩的畅销小说《商道》比较,认为《财道·富人向天堂》是中国版的《商道》,但是比《商道》更加通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葛红兵用中国智慧解决财富问题,是一部能够对当下中国社会发言的书,然而他却同时也为这本书展示出来的财富观念感到担忧,“我要钱”、“我要富贵”——财富是否天然地就和自由、尊严联系在一起呢?这种把财富和自由、尊严联系起来的财富观是否会和当初仇恨财富的无产财富观一样构成对青年的另一种误导?
而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孔东有先生却提出反对意见,“尽管电脑商情报的老总卢小玲女士把《财道》称作是‘财富道路上寻梦青年的成功指南’,‘新上海人生存状况的白皮书’,但是,我们有没有细致地分析过崔钧毅‘三年暴富’,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可以借用王晓明先生在《半张脸的神话》中的话来概括,这些新富,甚至可以说是‘暴富’阶层,他们是用可疑的商业行为以及与腐败官员的勾结攫取了中国新物质财富中的巨大份额。难道不是吗?那么,我们即使不是像卫道士那样去批判它,至少也没有必要去宣扬、推荐它,让它发扬广大。”上海大学研究生梁同学则与孔教授持相同意见,他在涉及“新富阶级”这个敏感问题时,情绪异常激动,“《财道》中的崔钧毅完全称得上是‘新贵族’,他获得财富的方式除了使用一些投机倒把的‘操作技巧’外,还勾结政府要员,这些价值观念像我这样的人是难以认同的。”
著名股评家左安龙先生认为葛红兵将“股市跌涨”、“财富得失”等问题上升到“国家大命运”的层面,这种对“财富”的理解是“宏大”的,是应当肯定的;作家叶辛则认为《财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的财富理念值得人们深思;此外,文学评论家郝雨教授也《财道》的“财富观念”表示了认同,他告诉记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道》依旧宣扬的是一种‘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财富观念,有儒家、道家、佛家的,这是很难得的。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我就让我的研究生都读,而且我甚至认为前一阶段中学老师推荐中学生读这本书是非常明智的行为,这里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而且可以说《财道》里几乎没有灰色的阴暗的东西。”
(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博管理员)
莫言
2005年度大事:莫言作品《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夺奖呼声很高,但最终铩羽而归,一度成为人们质疑“茅奖”权威性的导火索。2005年末,莫言推出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中国近三十年的小说创作,根源于“伤痕小说”,起步于“寻根小说”,成熟于“先锋小说”,衰败于“网络小说”。从严格的文学角度来说,“伤痕小说”只能算是僵硬、粗糙、政治图解化的社会学记录样本,没有任何文学意义和文学价值可谈。中国的当代小说以及小说家们,孕育于“寻根小说”,绽放于“先锋小说”;当年的诸多风云人物,或者惊艳一枪马放南山我行我素,或者雄霸一方渴求功名利禄。在诸多小说家中,莫言以其二十年来一贯保持的旺盛的创作能力以及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雄霸之气,成为当代文坛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2005年,在一片拥戴之声中,莫言铩羽于“茅盾文学奖”,引发了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公正性以及评选公开性的质疑。2005年,莫言号称用43天完成了55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该小说的意义已经重大到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第一,该小说的写作突破了作家莫言自己的写作纪录,最多一天写作1.65万字,平均一天只睡三小时,莫言以此可荣获“铁人”封号;第二,该小说采用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评论家称之为“向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那么,任何使用汉字的人是否可以称之为“向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字致敬”?);第三,该小说同时还承担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伟大任务——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活方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作家,突破了自己的生理极限和写作纪录,一腔热血满腹抱负两眼紧盯中国、古典、传统等金光闪闪的远大目标,双肩承受着无数小说家的尊严,仅仅以这副老大的行头而论,也无愧于中国文坛权力榜的头把交椅。
余华
2005年度大事:8月初上海书展上,作家余华推出他十年来首部长篇小说《兄弟》的上部。余华自称对这部小说非常满意,说是他写过的最好的小说。媒体相继热炒,一些门户网站甚至开展了“余华会得诺贝尔奖吗?”的讨论。
2005年,中国文坛诸大腕中,曝光率最高的当属浙江才子余华。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余华相继接受了报纸、杂志、电视等近百家媒体的采访。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著名作家,作为一个著名青年作家,余华在接受诸多媒体的轮番轰炸时,戒骄戒躁,不耍大牌,不论是报纸还是电视,不论是大报还是小刊,一视同仁公平分配,一天8到10小说坐在电话机旁进行采访。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拼搏精神,博出位精神。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长篇小说《兄弟上》的出版,开创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新的门类,开启了中国出版的新纪元。在2005年整个下半年,中国的大地上,数百万读者对这高山和大海呼喊:《兄弟下》你在哪里?这充分说明了读者对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半吊子小说”的市场认同。中国的房地产业,边盖楼边卖楼,从而制造了这一产业的繁荣和无数烂尾楼;如今,余华边写小说边卖小说,同样制造了2005年中国小说界的最大繁荣。《兄弟上》的出版,体现了余华“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余华曾经被誉为“最有才华的中国小说家”,十年不写江湖地位依旧稳固,在中国文坛,没有第二个人能够享受。十年磨一剑,余华换了个POSE再度出山,可谓正当其时——琼瑶阿姨流行于文坛,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小燕子”称雄于电视,也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兄弟上》挟余华之威名,高调亮相于中国文坛,无数FANS翘首昂望,洒泪顿作倾盆雨,立马缓解了2005年夏秋的旱情。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余华不仅让读者读小说哭,而且让自己在写小说的时候也哭了。这种“我不哭谁哭”的奉献精神,这种和广大读者打成一片、放下身段、心连心的平民精神,值得中国作家们好好学习发扬光大。仅就“余华精神”,中国文坛权力榜第二把交椅,舍他其谁?
贾平凹
2005年度大事:小说《秦腔》以绝对领先的票数获《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白烨、李敬泽等7位评委们表示,之所以选《秦腔》,是认为该小说是贾平凹作品的一个突破。但今年的专家奖和读者奖有较大的差异。获专家好评的《秦腔》在读者网上投票中只名列第三。
2005年,中国当代小说最壮硕的作品就是贾平凹的《秦腔》,不仅以其厚度和对读者的耐心考量度取胜,而且荣获了《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文学是一个路遥知马力的行当。十多年前,《废都》一纸风行,惹来无数争议,于今视之,《废都》依旧是过去十多年来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它在文学的层面上,淋漓尽致地探索了一个作家的趣味究竟能达致何种深度;同时,它呈现出了一个当代作家对于传统小说的文字模仿游戏,能够取得何种效果。2005年,《秦腔》一出世便获得批评家们的认可,被誉为“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沉默。面对我们现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作家也好,还是现实中的人也好,实际上都是无话可说的。”
然而,文学不需要为当下的时代服务。即使文学表现当下的生活,也不能用"无话可说"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学以及文学家和批评家们的习惯在于,总认为自己代表了其他人,那些不会写小说的人。实际上,小说家能够代表的只能是他自己,小说能够代表的,也只能是小说家的趣味、爱好和想法。贾平凹是中国当代白描手法最好的小说家,他的长处也就在于白描和他的来源于中国传统城市文化塑造下的文人的个人趣味。《水浒传》中,大刀关胜靠着一把大胡子稳做五虎将头把交椅,贾平凹亦如是。
韩东
2005年度大事:小说《我和你》
8月出版,随后小说内容被导演曹克非选取,与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作品及翟永明诗歌结合,改编成舞台话剧《斯特林堡情书》,于12月2日至31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映。
2005年,韩东出版长篇小说《我和你》,江湖一片沸腾,更有忠实拥趸奔走相告振臂高呼大师的诞生,还有热心艺术青年将其与斯特林堡和翟永明这八杆子打不着的风马牛糅合成一个面团,排演为话剧。一部作品的出版,有点风生水起,有点闹腾,有点友朋的助拳,原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本是行走江湖的不二法门。中国之文坛,呼朋引伴雄霸一方者有之,其人多为身居高位握有权柄;独树一帜自鸣得意者有之,其人多为自视甚高清汤寡水。而韩东独辟蹊径,以布衣之身份、识人之眼力、交人之心力,苦心经营十余年,终得今日之江湖地位——友朋遍天下,门徒满世界,势力庞硕实力卓异,虎踞龙盘于东南半壁江山,隐然为江湖在野派作家诗人之盟主。
就中国当代小说界来说,但以短篇小说而论,韩东可以排进前五把交椅,以长篇小说而论,韩东却要退居后十位,而以其人望、势力、门徒的实力和忠诚度而论,韩东当仁不让为当代孟尝。文坛之雄霸一方者,多为利益聚,利在则人聚,利不在则人散;韩东独以义气以才气聚人,不争一时之短长,而得长久之实地。聚人十年,今有小成,故一出手满堂彩;再假以十年,文坛半韩东乎?
葛红兵
著名学院派作家葛红兵《财道·富人向天堂》一书使得中国的文化界沸扬了好一阵子,先是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入围“06年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紧接着,被推荐为“中学生最佳励志小说”。
《财道·富人向天堂》是中国第一部用中国传统智慧解决当下财富与高贵问题的财道小说,讲了一个卑微的北方青年成长为沪上大亨的真实故事。作者用写实手法描绘了金融奇人崔钧毅在逆境中崛起的历程,故事大开大阖、跌宕有致。如果说《沙床》要解决的是“爱与欲”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则是要解决“富与贵”的问题。据出版社透露,《财道·富人向天堂》声音作品将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制作,著名小说连播艺术家梁辉、张茜单纲主播,目前正在抓紧时间制作。小说的连载版由《新京报》、《重庆晚报》、《新闻晚报》等全国16家报纸同时推出。小说由《新京报》连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读者反响热烈。
近日,《财道·富人向天堂》一书研讨会在浙江武义召开,此次出席会议的除了文学、经济、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外,还有部分研究生代表。在会议中,形成截然相左的两种观点,一部分人士认为,《财道》中体现的“财富理念”整体上是积极的,其内容所适合的读者群是相当广泛的,值得向社会大众推荐;而另一种观点则针对葛红兵对“新富阶层”(故事主人公崔钧毅为代表)持的肯定态度,作出了批判。会议围绕着“新富阶层”、“财富观”等热点话题来探讨激烈,以至主办方数次打断发言,邀请与会者参加晚间娱乐活动,竟然无人应声。
会上,来自商界的财道中人与来自学界的学者产生了激烈交锋。会议主办方代表江苏三人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代珩认为,《财道》是新中国以来第一部正面反应新富阶层的奋斗历程,以同情的态度揭示他们的伤口,第一次正面阐述中国财道观念的好小说,他非常喜欢,希望能接下这部小说的影视版权,将它搬上银幕,让更多的观众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富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电脑商情报上海办事处总经理卢晓玲把《财道·富人向天堂》比喻成一部“新上海人”生存状况的白皮书,她认为,这部新作与现实贴得很近,每一个在从城市里奋斗的青年人都能在小说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深圳招商局友谊船厂副总经理胡建庆认为葛红兵在《财道·富人向天堂》中执着探询财富与高贵的问题,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时代责任感。他将《财道·富人向天堂》与早年香港的《大时代》以及近年颇为红火的《坐庄》等财商小说进行比较,《财道·富人向天堂》中所呼吁的中国出现一些高素质的儒商的构想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胡建庆认为,《财道·富人向天堂》意在向人们表明,成功的商人不仅仅为社会创造价值,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应该自觉遵守和弘扬中国传统财道文化,为民谋利。南京佳音艺术学校的黄校长作为中学教师的代表,她坚持认为,《财道·富人向天堂》这本书可以充当中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与不幸,从主人公崔钧毅身上得到前进的力量。
与会学者却另有看法,韩国光州大学中国访问学者赵恒瑾将《财道·富人向天堂》和韩国崔仁浩的畅销小说《商道》比较,认为《财道·富人向天堂》是中国版的《商道》,但是比《商道》更加通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葛红兵用中国智慧解决财富问题,是一部能够对当下中国社会发言的书,然而他却同时也为这本书展示出来的财富观念感到担忧,“我要钱”、“我要富贵”——财富是否天然地就和自由、尊严联系在一起呢?这种把财富和自由、尊严联系起来的财富观是否会和当初仇恨财富的无产财富观一样构成对青年的另一种误导?
而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孔东有先生却提出反对意见,“尽管电脑商情报的老总卢小玲女士把《财道》称作是‘财富道路上寻梦青年的成功指南’,‘新上海人生存状况的白皮书’,但是,我们有没有细致地分析过崔钧毅‘三年暴富’,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可以借用王晓明先生在《半张脸的神话》中的话来概括,这些新富,甚至可以说是‘暴富’阶层,他们是用可疑的商业行为以及与腐败官员的勾结攫取了中国新物质财富中的巨大份额。难道不是吗?那么,我们即使不是像卫道士那样去批判它,至少也没有必要去宣扬、推荐它,让它发扬广大。”上海大学研究生梁同学则与孔教授持相同意见,他在涉及“新富阶级”这个敏感问题时,情绪异常激动,“《财道》中的崔钧毅完全称得上是‘新贵族’,他获得财富的方式除了使用一些投机倒把的‘操作技巧’外,还勾结政府要员,这些价值观念像我这样的人是难以认同的。”
著名股评家左安龙先生认为葛红兵将“股市跌涨”、“财富得失”等问题上升到“国家大命运”的层面,这种对“财富”的理解是“宏大”的,是应当肯定的;作家叶辛则认为《财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的财富理念值得人们深思;此外,文学评论家郝雨教授也《财道》的“财富观念”表示了认同,他告诉记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道》依旧宣扬的是一种‘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财富观念,有儒家、道家、佛家的,这是很难得的。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我就让我的研究生都读,而且我甚至认为前一阶段中学老师推荐中学生读这本书是非常明智的行为,这里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而且可以说《财道》里几乎没有灰色的阴暗的东西。”
(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博管理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