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印象记之一
“不敬青稞酒呀,不喝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儿时熟唱的这首歌曲,不仅让我记住了哈达,更对哈达有了一种憧憬。
6月20日下午抵达拉萨机场后,邀请单位负责人站在出入口处,热情地给参访团每一位成员献上了洁白的哈达。霎那间,我为自己恰巧在51岁生日的这一天能够获得一条哈达而欣慰。登上迎接的车辆,我看到司机平措师傅座位的窗前装饰着一条五彩哈达,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五彩哈达。此后的几天,入住宾馆时,会有哈达献上;各地参观时,也会有哈达献上。甚至晚宴过后,离开会场时,还会有哈达献上。
得到第一条哈达后,我把它细致地叠好收存。哈达多了以后,我竟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感。后来得知,敬献哈达是藏族民众生活中一种最为普遍的礼节。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等,都离不开敬献哈达的习俗。在西藏,哈达可谓无处不在。
果然如此,在匆匆的行程中,我发现西藏各地的寺院里面,哈达如山,几乎每座佛像的脖颈上、双脚前都有哈达。有的时候,是僧俗民众花上一元钱,把“请”来的哈达献给僧侣,有的时候是僧侣把哈达献给僧俗,而有的时候又是“互献哈达”。我在西藏期间,正赶上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布在当地开展佛事活动,报道上称他“为僧俗群众赠哈达以示赐福”。更让我感到有趣的是,6月23日,我在位于日喀则的扎寺意外地见到了阿庆活佛。当时,领我们前往的管家助手要求我们每个人首先要自己买好哈达,然后双手持平把哈达交给阿庆活佛,再由阿庆活佛把哈达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脖子上。这究竟是谁给谁献哈达,我已经搞不清楚了。
我还在街头水管上看到过缠绕的哈达,询问原因,说这是西藏人崇拜大自然,在水管的出口处用哈达表示自己的敬畏心情。我在藏民居户的大门上看见过哈达,据说这是藏民们为了保护全家平安而栓的。我还在街头疾驰汽车的后背箱处看见拴着的哈达,据说这是为交通安全而捆绑的。
在西藏,哈达不仅存在于活着的世间,也伸向死亡的世界;不仅飘逸在世俗的空间,还悄然涌向极乐的世界。
我突发奇想,对哈达拥有如此需求量的地区,一定能够形成“哈达经济”,或者说,一定是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可是,当我追寻“哈达经济”发展途径的时候,才知道许多哈达是在四川成都周边地区生产的。有调查表明:“目前在成都周边地区生产民族用品的企业有60多家,每年能够生产哈达925万条,氆氇620万条,藏香100万箱。经销到西藏以及蒙古、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
一个民族文化的经济利益,一个民族文化的资本转化,没有让这个民族本身以及这个民族地区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好在,这种状况正在转变。我看到了这样的资讯:西藏日喀则塑料编织厂是山东省援藏上马项目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陷入了困境。不过,山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改变路数重新招商,把温州老板吸引过来,注入资金,更新设备,引进哈达生产项目,吸纳了80多个藏民就业,结果是填补了西藏哈达生产的空白,年产哈达1500万条。
也许,西藏的“哈达经济”已经从此起步了。(写于2010年6月28日)■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