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孰是孰非?


 “学而优则仕”,孰是孰非?

 

新华社16日报道:《行政事务缠身怎做科研?973首席科学家七成头衔带“长”》,说的是:某高校理工科教授赵庆明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在这份279人的名单中,现任行政领导近210人,包括高校校长、各学院院长,科研机构所长,公司副总裁、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占总人数的近75%。这其中,还有一些专家为单位现任法人代表。”因此报道分析了:“科研经费向‘长’字派倾斜”;“多个项目叠加时间超过有效生命时间”;“官员们成首席了,真正的学者就没有机会”。

因此,也引起公众的关注,特别是:“按照规定,973计划实行的是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是不是都要兼职政府官员受到了极大关注。

人民网就这个问题向公众做了调查:“973首席科学家7成带官衔”你怎么看?1.支持!学而优则仕 ;2.担忧!忙于行政无暇科研 ;3.不好说。各有利弊 4.其他,我有话说。

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周六的时候,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认为:“担忧!忙于行政无暇科研”;“支持!学而优则仕”仅为11.8%。截止到笔者写这篇帖文时共有24595人参与调查。调查的结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支持!学而优则仕占27.6%2.担忧!忙于行政无暇科研占42.7% 3.不好说。各有利弊占25.9% 4.其他,我有话说占3.5%

虽然持有“担忧!忙于行政无暇科研”观点比例最高,但其他两个观点的比例也不算少。究竟孰是孰非,确实不能只看这个调查了。

首先要分析的问题是“学而优则”究竟对不对?

笔者认为“仕”者应该是“学而优”,“首席科学家”也应该是“学而优”,这虽然是不同范畴的职务,都应当“学而优”。“学而优”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学而优”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例如用学历、学位,也不能用论文数量衡量,如果把“海归”作为一个标准可能就更不恰当了。

“做而优”同样不能被忽视。光有学问了,而不会做事,不就成了书呆子了吗?

“仕”者不仅是“学而优”,更重要是德行优秀,为百姓做事“鞠躬尽瘁”,不辞幸苦;“首席科学家”也不仅是“学而优”,学业要有建树,在同一个领域是学术领军人物,“首席科学家”也需要有做科学家的良知和德行,虽不直接面对百姓,但科学发展是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不得半点虚假和虚荣。

中国当代的科学领军人物,都是两院院士,其中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周光召,钱伟长,华罗庚,朱光亚,袁隆平都是贡献卓著科学家。

其中,李四光当过地质部部长,周光召当过中国科原院长,朱光亚当过工程院院长,钱伟长当过大学校长,其他的科学家也是某个领域科研的领军人物。即便是“仕”,但这些科学家始终把科学研究放在首位,是在站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因此一概说“行政事务缠身怎做科研”也不完全正确。

换一个视角,公众不认可“学而优则仕”,主要是现在一些科学家有了各种行政长官的头衔,但并不一定都有真才实学,造假,作假的也不乏其人,谋私利的也不乏其人。有学术腐败,经济腐败,政治腐败引发公众的极大不满——这是问题的要害,公众期盼的是科学家成为领军认物,成为政府官员,要用更大的精力促进科学进步与发展,而不是造假,谋私利,乃至于腐败。

“行政事务缠身怎做科研”也确实存在,这也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赵庆明的调查也有代表性,教授做了行政一把手就是一个“婆婆”。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整个行政事务约束其科研工作的进展,不仅是科学家,任何一个行政一把手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更有作为。

人民网所做的调查:“973首席科学家7成带官衔”是积极的,我们更多的是要理解什么是“学而优则仕”?科学家,特别是“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如果要担任行政职务是要促进自己领军的科学课题、学科范畴得到更快的发展。这也是社会公众的期盼。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