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之见】
“湖大”似块“唐僧肉”
▲廖进中
“唐僧肉”,不说“地球人都知道”,起码“中国人都晓得”:人们若得到它,或妄长生不老,或痴柔情委身。而今我看湖南大学,它这秀丽的校园就似那块“唐僧肉”。何出此言?在《“湖大”是个“大闹市”》一文中,我已述说过细言数千字,兼摄过照片超百张。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在这里再提两点,看看湖大校园像不像块“唐僧肉”?比方说,长沙市为建文明城市、发展旅游产业而整治“桃子湖”,不惜“商业排斥学术”,一直想蚕食深入校区很远的凤凰村,两个大大的“拆”字,至今仍赫赫在目地刷在1栋、2栋的门口!再比如说,湖南省为打造《信息湖南》而建“超算中心”,不声不响地把“计专”那块宝地拿走了,目前,已在轰轰烈烈地施工中。人们不至于会这么快地健忘,那整块地原是湖南大学用“一本”乃至“2.11”、“9.85”换“专科”的“特高价”换来的啊!
一句话,现在是到了“拯救湖大校园”,严重地说,是到了“拯救湖大”的关键时刻、“最危险的时候”了!要制止这种疯狂侵蚀湖大校园的强劲势头,必须要有大思路,大手笔,大战略!为此,本人不避粗陋,特把自己的“一孔之见”向省、市、校领导提出,向关注湖大发展的广大网友和湖南大学教职员工提出:
(一),基础的是凝聚起“拯救湖大校园”的官民共识
有小道消息说,曾有市府高官放出狂言:“长沙市可以没有湖南大学,但不可以没有岳麓山!”为什么湖南大学与岳麓山要“你死我活”“非你即我”呢?为什么不可以“同存亡、共发展”呢?其实,从历史上看,岳麓山与湖南大学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早在岳麓书院之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就有人在此办学布道。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海拔本只有
再从城市的发展看,一个没有名校相依的城市,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能真正成为世界级的文明城市吗?即使长沙创建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如果还抱着那位高官的理念,我真怀疑,该荣誉能否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
(二),关键的是新开辟“岳麓山景区之阜埠河大门”
本来,长沙市是想把一条过江通道口放在牌楼路口附近的,也许是上帝的故意,使这段的地质条件不允许,最终改道到了阜埠河路口,从而去掉了更大的人流涌进湖大校园的隐患,也为开辟“岳麓山景区阜埠河大门”创造了历史的机遇。
把阜埠河路改造成游客进入岳麓山的主渠道,除了为麓山南路湖大段淡化市区功能,社会车辆改走潇湘大道提供了契机外,还有岳麓风景区本身的效益:第一,扩充风景区的面积,开发岳麓山中部那至今还在沉睡的广袤区域;第二,解决越来越严重的进出景区的车辆停靠问题,此方案若能采纳,比如就可在都乐街与德智园间建立一停车、休闲两用广场。
当然,若能利用二环线的交通便利,从岳麓山西面的某处再新开一上山大门,从而带动龙王港景区的发展和繁荣,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
(三),配套的是完善学生新公寓与教学科研区的链接
学生新公寓与主校区的链接,近年来是师生门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要综合思量,科学整合。我认为,这里又有两件事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首先,在阜埠河路的天马公寓与综合楼间设一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解决莘莘学子的人身安全和通行速度问题,一旦207亩新校区建成,此举就能大大缩短学生宿舍区与教学科研区的距离。
同时,将德智园改造成为与现有的南、北校区并列的新校区。可以考虑把那些对实验设备要求较宽松的文科院系搬迁至此,此举,还可能因与湖南师大的艺术、体育院系汇集而产生出良好的集聚效应。
行文至最后,衷心希望我“千年学府”之湖南大学,能像唐僧师徒那样,在观世音及各路神仙的庇佑下,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路高歌,终成正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