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谷物法:马尔萨斯与理嘉图的争论


  Thomas Robert Malthus, it is universally known, opted for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in the great Corn Law debates at the close of the Napoleonic Wars. He was the only major economist to do so and has been regarded ever since as something of an anomaly. This paper reports a finding that seems to remove the anomaly—the apparent fact that Malthus as early as 1824 withdrew his support for the prohibitory Corn Laws. The episode lends credence to his persistent claim that his original protectionism was not designed to defend the class interests of landowners but reflected rather his percep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英法拿破仑战争(1803-15)结束後,有过一场应否废除谷物法的激烈争辩。大家都知道,马尔萨斯的立场是主张保护农业,他是唯一替谷物法辩护的重要经济学家,因而一直被视为异类。本文的研究发现,其实他早在1824年就撤回支持谷物法的主张。这项发现也佐证,他当初之所以会支持保护主义,并不是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是从国家的利益着眼。

  Hollander (1992) p. 650

  Ricardo's principle conclusion, immanent throughout his work, was that profits and the rate of new capital accumulation were lower in Britain than they might otherwise have been under a more enlightened economic policy; in the sense he believed an important benefit was being sacrificed merely for the sake of promoting the self-interest of landowners. But even if the Corn Laws were not repealed, Englishmen could still look forward to a long period of economic progress.

  理嘉图着作中的主要结论,是说如果有更开明的经济政策,英国的利润与新资本的累积率应该可以更好。也就是说,他相信谷物法是为了要维护地主阶级,而牺牲相当大的国民利益。然而我认为,即使谷物法没有废除,英国还是会有一长段的经济成长。

  Tucker (1960): Progress and Profits in British Economic Thought: 1650-1850, p. 162.

  何谓「谷物」?这是基本粮食的代名词,在亚洲就是米,在南美是玉米,在英国是指大麦、小麦、燕麦。谷物法(Corn Laws)的主旨,是要透过高关税壁垒,让英国与爱尔兰免於外国廉价的谷物竞争。谷物法是个代名词,国会的正式条文是Importation Act,1815年通过,1846年废除,约共施行32年。谷物法的通过,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重要特徵;它的废除,是迈向自由贸易的里程碑。为什麽会引起这麽大的争辩?牵扯这麽多政界、工商界、学界重要人物的争执?主因很简单:地主希望透过关税保护来维持高粮价;工商界希望国外廉价粮食自由进口,降低工资与原料成本;政界就是双方角力的场所;经济学界也分成两大阵营,各自析论利弊得失。今天的重点是马尔萨斯和理嘉图,在这场大争辩中的论点与逻辑。

  问:他们的立场在前几章已大略解说过,我们知道马尔萨斯基本上是主张谷物法,而理嘉图正好相反。我们需要更多的史实背景,才好判断双方论点的合理性。请解说1815-46年间大争辩的远近因素,以及此事的结果和影响。

  答:下议院的委员会在1813年建议,排除国外种植的谷物(也就是禁止进口),直到国内种植的谷物(指小麦),每quarter(=28磅=12.7公斤)的价格达到4英镑为止(才再度开放进口)。马尔萨斯认为4英镑是合理价格(换算成2010年的币值,每公斤小麦的价格为15.9英镑),主要论点是:(1)如果长期倚赖外国的廉价谷物,劳动阶级的工资会下降,那是因为劳动者领的是「生存工资」。如果粮价下跌,资本家就只肯付更低的薪资。(2)谷物下跌後,农业部门(农民与地主)的收入大减,当时农业占GDP的比重很高,对全国经济的打击很大。(3)地主的所得减少後,无余力投资工商业,英国产品的数量与品质很快就被外国超越。

  理嘉图的见解正好相反:(1)开放国外的廉价谷物进口,可以降低工资,减少制造业的成本,增强英国货品的国际竞争力。(2)废除谷物法等於宣示自由贸易,让外国的廉价原料进口。透过英国的先进技术与优越的生产效率,反而能从国际贸易获得更多利益。这两位的相反见解,正好代表赞成与反对谷物法的基本论点。

  英法战争(1803-15)结束前夕,一方面是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二方面是预期和平即将到临,谷价在1814年明显下跌。当时保守的托瑞(Tory)派政府,在Lord Liverpool(1770-1828)带领下,於1815年通过谷物法,立即引发赞成者与反对者的尖锐对立,但都无具体的结果。

  问:双方的利益冲突这麽明显,怎麽可能多年无事?

  答:此事拖延到1820年,有位经济学家Thomas Tooke(1774-1858),为商界写一份陈情书(Merchant's Petition),要求下议院废止关税保护实行自由贸易。当时的主政者仍是Lord Liverpool,他说他赞同自由贸易,但在当前的复杂限制下,不易废除保护条例;他也相信英国的经济优势在保护体系下仍能持续成长。翌年,贸易局的领导William Huskisson提出一份报告,要求回复1815年之前「实质上自由」的贸易。

  下议院在多重的压力下,1822年通过「进口法案」(Importation Act 1822),规定国内种植的谷价达到(每quarter)80先令(=4英镑)时,就可以进口谷物;但谷价低到70先令(=3镑10先令)时就禁止进口。这项法案1822年通过後到1828年之间,谷价从未涨到80先令,表示这6年间没有进口谷物。1827年时,地主阶级联合起来反对1822年的法案,翌年通过新的谷物进口法案:当国内谷价低於52先令时,进口的谷物课税34先令8便士;当谷价高到73先令时,关税就降到1先令。也就是说,当谷价在52与73先令之间时,关税就在34先令与1先令之间浮动。

  问:英国政治的特点是政党轮替,难道保守的托瑞政府能长期执政?

  答:如你所说,1830-41年间的主政者是自由派的辉格(Whig)政府,但仍倾向於不废除谷物法。辉格派日後的首相Charles Pelham Villiers(1802-98),1837-45年间在下议院提出9次废除法案,但都未成功。其中阻力最大的是1842年那次,反对票高达303。到了1845年,反对票降到132。保守派的首相Sir Robert Peel(1788-1850)1841年上任,1845年时他宣称倾向废止谷物法,但却投了反对票,翌年他才投赞成票,通过废止谷物法。

  谷物法的废止有两大功臣。(1)前述的自由派首相Villiers,1838年他在工业城曼彻斯特对5千名工人的大会演说,宣扬反对谷物法的立场与主张。1840年他领导一个「进口税委员会」(Committee on Import Duties),出版一本册子检讨谷物法的影响。(2) 1836年伦敦成立一个组织,叫做Anti-Corn Law League(反谷物法联盟),但民间的支持度不高。1836年在曼彻斯特也成立一个同名的联盟,与Villiers密切结合,把那本小册子翻印好几万本,在主要的报章上刊登,甚至还在美国翻印。

  1815年通过谷物法後,到1840年正好25年,反对声浪已难以抵挡。保守党的Robert Peel在1841年被选为首相,他宣称研究过亚当史密斯、David Hume和理嘉图的着作。但在1837-45年间,他仍投票反对废止,只愿在税率上稍作让步:当谷价跌到51先令以下时,最高关税为20先令(相对於1828年的34先令8便士)。

  问:英国史称1840年代为「饥饿的40年代」(hungry '40s),为什麽在缺粮的状态下,还能禁止外国的廉价谷物?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848),背景就是这个时期:民不聊生与政治不合理。马克思很早就对谷物法有强烈意见:「废除谷物法的运动已经发动,这需要工人的支持。废除谷物法的目的,只是要得到两倍的“大面包”(a Big Loaf),同时也要通过十小时的工作法案(每日的工时减到十小时)。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结合起来,和「反对谷物法联盟」结合,得到许多知识分子与作家的支持。他们的共同诉求,是开放廉价谷物进口,提高工人的购买力。」

  台湾的书报摊上,很容易买到英国的《经济学人》周刊(The Economist),它的内容相当多元,文章品质优良可读性高。这个刊物创办於1843年,正值废除运动的高点,《经济学人》当时的主要支持者,就是「反对谷物法联盟」。

  废除运动高涨时,护卫谷物法的Richmond公爵,在1844年创立「中央农业保护协会」(Central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Society,CAPS),来和反对势力抗衡。CAPS能成立有一项外因素:1844年农业丰收。但好景不常,翌年农业歉收,爱尔兰的马铃薯受到枯萎病害,英国缺粮,爱尔兰饥荒。在危急存亡的压力下,1845年12月4日政府在报纸The Times宣告,1846年元月召开国会废止谷物法。这项决定导致Peel首相辞职,维多利亚女王找Russell另组政府,但此事未成,Peel回任首相。

  1846年元月27日,Peel发表3小时演说,宣称谷物法将在3年後(1849年2月1日)废止,但关税在这3年间会逐步调降,低到每quarter只课1先令。反对废法者坚称,废除後必将使传统地主的社会与政治势力消退,被日益茁壮的工商阶级取代。Peel在多重压力下提出「废除法案」(Bill of Repeal),此法案也称为「1846年进口法案」(Importation Act 1846)。1846年5月15日这项法案三读时,赞成废止的票数是327,反对票229,可以说是大胜(多出98票)。但这是下议院的投票结果,还需上议院(House of Lords)通过。此事在6月25日完成,长达32年(1815-46)的谷物法宣告结束。

  问:废除後果真粮价大跌?

  答:从长期趋势来看,1850-70年间的平均谷价是52先令,因素很多。(1)从国外运粮的轮船费用便宜化,铁路发达後港口到内陆的运送成本大幅下跌。(2)北美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粮产大增价格低廉,远程渡海後仍有利润。(3)俄罗斯的农业生产集体化,工资便宜,产量丰富,大量涌入英国。

  在国际粮价大跌的局势下,各国纷纷以关税壁垒(谷物法)保护本国农业,只有英国和比利时反其道而行(废止谷物法)。19世纪中叶後英国经济大幅成长,人口大增物价激涨,但1877年的平均谷价每quarter只有56先令9便士,到19世纪末都未超过66先令,这是自由贸易之功。试举几个特例:1878年跌到46令5便士,1885年的谷物种植面积减少1百万英亩(约4千平方公里),降幅约28.5%。1886年的谷价跌到31先令。

  反过来说,英国对进口谷物的依存度,从1830年代的2%激增到1860年代的24%,1880年代约45%(将近一半靠进口)。从农业人口的角度来看,1871-91年间减少9.22万人,城市劳动人口增加5.34万人,表示有许多农民被迫转入工商业部门就业,成为新兴的劳动阶级。从开阔健康的乡村进入拥挤污浊的都市,流离失所或被迫接受低工资与恶劣工作环境者比比皆是。9.22万农民转入工业部门後,农村的劳动力吃紧,因而造成工资上涨,农业部门失去谷物法的保护,优势就一去不返。

  问:理嘉图是1823年去世,马尔萨斯是1834年过世,离1846年的废除法案间隔23年或12年,所以这两位对谷物法的废除没有直接影响。

  答:是的,但他们的见解是正反双方最典型的代表,所以有必要理解。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说,理嘉图派的论点认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人口与资本累积日益增高,各行各业的利润率会愈来愈低。那是因为随着肥沃耕地的耗竭,农业部门会去耕作愈来愈贫瘠的土地。同样的道理,工商业愈来愈竞争,产品日益多样化与平民化,过去的超额利润日益减少。

  用今日的术语来说,这是报酬递减的观点,因为19世纪初期还没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学界与产业界还看不到报酬递增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视野下,如果施行高关税壁垒,必然会使工人的实质购买力下降(因为粮价太高),工商业的工资和原料成本太高,结果就是英国的产品价格,会远高於谷价低廉的国家。接下来的恶果是:(1)失去国际竞争力,产品滞销,工商业萧条,失业率爬升。(2) 16-18世纪在重商主义之下,透过国际贸易辛苦赚来外汇,会倒流出去购买外国的廉价产品。(3)所以谷物法只是在维护地主阶级的短期利益,长期而言是一种「自己打败自己」的错误政策。

  马尔萨斯派的见解正好相反。(1) 19世纪初期的英国还是以农业为主,农业部门的人口与产出是经济重心,如果让廉价谷物自由流入,农业部门必然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价格低落,农民收益大跌,地主收入剧减。(2)工商业部门尚在成长,资金来源仰靠农业部门提供。如果农业被打垮,工商业的资金从何而来?(3)农村部门破坏後,地主与贵族的优势消失,国会的上议院、社会的阶层制度、传统价值观、社会秩序都会破坏。

  今日我们对理嘉图派的论点较能接受。(1) 19世纪初期已逐渐进入产业革命,英国的前途维系在产业部门的发展,高谷价政策必然有害产业的成长。(2)废除谷物法後,工商业的成本下降,利润自然提升。工商业发展後会累积所需的资金,不必仰靠地主阶级投资。(3)农业部门萎缩後,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动力,可以进入棉纺业或工商业界,带动产能的提昇。(4)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农产品价格过高,鼓励农民去耕作不够肥沃或甚至贫瘠的耕地。在谷价极端高昂的情况下,甚至会有人在花瓶里种植小麦。换言之,高谷价会导致全国的「资源配置不效率」: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在生产力极差的劣质耕地上。(5)实行谷物法必然引起各国报复,也用高关税壁垒阻挡英国产品。谷物法废除後,各国的原料、产品、人力都可自由流通互易有无,物价低廉货品丰富,互助合作共同成长,何必把国门关上损己不利人?

  上述这些道理谁都明白,但国会势力掌握在贵族与地主手中。在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当然不易在短期内废除,谷物法就成为保护主义vs.自由贸易的代名词。谷物法的废止不单是经济方面的考虑,政治面与社会面也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主要是担心若不废除,有可能会引发暴动性的革命(例如爱尔兰在1845-9年间发生大饥荒)。

  问:从经济思想面来说,大家都认定马尔萨斯的立场赞成谷物法。今天一开头你引用Hollander(1992)的新论点,说马尔萨斯的立场後来已转为支持自由贸易,只是还没来得及修正着作出版,後世学者大都没意识这项转变。

  答:大部分人认为,马尔萨斯主张或同情谷物法,是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之所以偏向农业部门(agriculture bias),原因很简单。(1)农业部门产出占GDP的比重最高。(2)农业部门的雇用人数最多。(3)农业土地的总价值是全国财富的首位。基於这三个基本事实,他认为谷物法可以保护农业部门的利益(也就是国家的利益):(1)可以保障高粮价,地主才会去开发更多的耕地,促进农业产出,增加地租收入。(2)高粮价可以刺激农业部门更繁荣,这是累积「可投资资金」最有效的方法与管道。我同意说,马尔萨斯是个农业保护论者,但基本目的是要经济成长更快。

  问:有哪些证据显示他转变立场?

  答:(1) 1824年他在Quarterly Review发表一篇将近40页的长文(页287-334),名称有点奇怪:“Political Economy”。(2)在1826年第6版《人口论》中新添增的注释。(3)新近发现的三封信函,日期是1829年3月31日、1832年3月6日、1833年1月22日。这三项文献透露三项重要讯息。(1)马尔萨斯意识到工商业的出口利益,是经济成长更重要的来源。(2)理解到自由贸易(废止关税保护),对工商业的扩展有明显助益。(3)自由贸易後工商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弥补开放农产品进口的损失。

  问:哪些因素促使他转变观点?

  答:1803-15年间的英法战争,对双方的经济都有重大打击。为了加速战後复苏,避免国民生活贫困化,他理解到:(1)开放市场打通国际管道,一方面可以吸引国外粮食与物资流入,二方面国际贸易也能使工商业繁荣,增加劳工需求减少失业。(2)透过国际互通有无,可以解决内需不足(产品过剩),这是促进经济成长的有效需求。(3)他支持谷物法的基本动机,其实也是站在国家的利益来考量。既然自由贸易能带来更大的利益,就没必要坚守谷物法的立场。(4)工商业发达後也能快速累积资金,不必仰靠地主阶级的财富与储蓄。

  问:可否引述几段文字证明他的转变?

  答:1832年3月6日,马尔萨斯写信给Thomas Chalmers说:“I quite agree with you in regard to the moral advantage of repealing the corn laws”(我十分赞同那些废除谷物法的优点)。1833年元月22写给Jane Marcet的信中,再次表示同意废除谷物法,还加上两句话赞同自由贸易:It will no doubt give a stimulus to foreign trade;…Still I am for the removal of the restrictions(我赞同鼓励对外贸易…移除各种限制)。整体而言,我认为诚实公正的马尔萨斯,是以国家利益为重,阶级利益其次,个人利益最末。到了1840年代,自由贸易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他的转变是时代的意义,大於个人的意义。

  请参阅Schonhardt-Bailey(1997, 2006)和Barnes(1938),有非常好的史料和解说。与谷物法相关的文献非常庞杂,以下只是较新近的文献,许多精采过程无法在此详述。

  参考书目

  Barnes, Donald (1930): A History of English Corn Laws from 1666 to 1846, London: Routledge (reprint 2006)。

  “Corn Laws”, Wikipedia (February 2011)。

  Dorfman, Robert (1989): “Thomas Robert Malthus and David Ricardo”,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153-64.

  Hollander, Samuel (1977): “Ricardo and the Corn Laws: a revision”,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9(1):1-47.

  Hollander, Samuel (1992): “Malthus's abandonment of agricultural protectionism: a discovery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3):650-9.

  Kadish, Alon (1996) ed.: The Corn Laws: the Formation of Popular Economics in Britain, London: William Pickering, 6 volumes.

  Malthus, Thomas (1815): “The grounds of an opinion on the policy of restricting the importation of foreign corn”, in Schonhardt-Bailey (1997) ed., volume 1, pp. 55-74.

  Ricardo, David (1815): “An essay on the influence of a low price of corn on the profits of stock”, in Schonhardt-Bailey (1997) ed., volume 1, pp. 87-100.

  Ricardo, David (1822): “On protection in agriculture”, in Schonhardt-Bailey (1997) ed., volume 1, pp. 128-58.

  Schonhardt-Bailey, Cheryl (1997) ed.: The Rise of Free Trade, London: Routledge, 4 volumes.

  Schonhardt-Bailey, Cheryl (2006): From the Corn Laws to Free Trade: Interests, Ideas, and Institution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van Dijck, Maarten and Tom Truyts (2011): “Ideas, interests, and politics in the case of Belgian Corn Laws repeal, 1834-1873”,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71(1):18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