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眼中的鲁迅形象
——对《回忆鲁迅先生》的解读
摘 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在文学上取得的非凡成就离不开众多关心她的人,其中
为能更好的理解萧红眼中的鲁迅形象,更进一步走近萧红和生活中的鲁迅,也为了对萧红的散文风格和女性视角有更为精准的把握,本文对《回忆
关键词:萧红;鲁迅形象;《回忆鲁迅先生》;文本解读
Xiaohong eyes of lu xun's image
-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mories of lu xun
Xiaohong is a well-known writer of moder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xiao lu xun image, further in the near xiaohong and life of lu xun, and also to of xiao hong's prose style and women have a more accurate grasp perspective, this paper the memories of lu xu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u xun "memories of events analysis, and surprisingly reader attention together in the ordinary and do not break xiao xiao lu xun, the author of the great memories of this piece of prose characteristic. XiaoGongYong she women caught observe carefully, sharp lu xun many spiritual details of life for our show a different, literary masters life common image of elderly. This paper USES examples, comparison, an argument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method, namely, discusses topics of lu xun's ordinary elderly image and great honour person image and lu xun to youth meticulous care and care, and briefly discussed the uniqueness of memories "penny, highlighting xiaohong rides in the prose of the behavior of the female perspective and style exquisite unique, as existing xiaohong, also a supplement for later research of xiao hong's scholars provide razor-thin material and help.
Key words: Xiao Hong; Lu Xun ; "recalled Mr Lu Xun"; Text Interpretation
目 录
一 前言--------------------------------------------------------------------------------------1
二 萧红眼中的鲁迅形象--------------------------------------------------------------------------2
(一)平凡的长者---------------------------------------------------------------------------------2
(二)伟大的尊者---------------------------------------------------------------------------------3
(三)鲁迅对青年人的热爱 ---------------------------------------------4
(四)《回忆鲁迅先生》的独特之处 --------------------------------------6
三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一 前 言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把揭露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的散文作品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在多地辗转漂泊,在艰苦困境中苦苦求存,家庭的冷酷、感情的波澜、病痛的折磨充斥了她的一生;然而萧红又是幸运的,在她短暂的文学生涯中,能够结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在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支持下蜚声文坛,可以说,萧红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离不开鲁迅的悉心培育和鼓励,她与鲁迅之间的情谊在文学史上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年后,萧红整理情绪创作了《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不同于其他悼念鲁迅的文章,萧红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更贴近生活的平凡的鲁迅。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值得称道不仅因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更是由于萧红用女作家特有的明丽、细腻而亲切的笔调,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形象。
二 萧红眼中的鲁迅形象
为了更好的探讨《回忆
萧红在上海居住期间与鲁迅来往频繁,经常到鲁迅家做客,这段期间与鲁迅的交往便是萧红日后创作《回忆鲁迅先生》的重要资料来源。鲁迅对初到上海的萧红抱以热心的关怀和照顾,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坛巨匠,更是一位可亲可近的平凡的长者,萧红通过《回忆》一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位生活中的平凡又不失伟大的鲁迅形象。(一)平凡的长者
许多人都会用“言辞凛冽”“严肃认真”等词来形容鲁迅,但萧红则是一个能与伟人心灵相通的人,她眼中笔下的鲁迅,更接近鲁迅的本来面目,更富有人情味和真实感,有着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1]在萧红眼里,鲁迅首先是一个热情、坦荡、充满赤子情怀的可亲可爱的人,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开篇即从鲁迅爽朗的笑声写起,一个活泼开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仿佛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能随着萧红的眼睛看见鲁迅的笑,能随着萧红走近一个平凡的鲁迅。萧红如此布局的目的有二:其一是想打破大多数人心中对鲁迅的单方面定位,“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2]从中不仅看到了鲁迅的直爽,同时一个感情丰富的鲁迅跃然纸上;其二恐怕是萧红希望鲁迅的笑能够永远留存。即使萧红当时已经接受了鲁迅逝世的现实并从悲痛中走出来,但是她对鲁迅的深切的真挚的怀念是无法掩盖的。鲁迅虽然已故,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和那些不朽的文学著作将被萧红和千千万万的读者铭记。
生活中的鲁迅不仅平和近人,而且不乏幽默风趣,他和萧红开“好久不见”的玩笑,举着筷子问许广平“我再吃个吗”。在与鲁迅通信不久,萧红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3]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在等电车时,他“悠然地吸着烟,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丝毫看不出那个凌厉冷峻,激烈尖锐的鲁迅,他只是一个和蔼的普通的老头儿,在召唤着他的孩子,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深沉的爱。即使在鲁迅病重的时候,仍然挣扎着抬起头大声对海婴说“明朝会”,这是父与子之间的约定,鲁迅即使在病中也不会忘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在这些点滴琐事中,我们看到的是鲁迅父爱的自然流露,同时看到了鲁迅做人的态度和准则。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呈现在萧红眼中的并不是常人所说的严厉、倔强、深沉、深邃的鲁迅,也不是那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化的鲁迅。在萧红眼中,鲁迅是一个平凡的长者,他是人而非神,在鲁迅身上,萧红倾注了她童年时对祖父的热爱和怀念,同时鲁迅对萧红的关爱也弥补了她从小缺失的父爱,鲁迅让萧红那颗飘零的心得到了巨大的安慰。
(二)伟大的尊者
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不仅写出了鲁迅常人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平凡中见伟大的品质和可亲可敬的人格。但是作者并没有从正面追忆鲁迅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也没有历数鲁迅的著作和对人类的贡献,而是通过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体现鲁迅博大的胸襟、丰富的感情和高贵的情操。[4]我认为萧红主要从三方面来塑造鲁迅的伟大形象。
首先,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毕生都在费心费力的创作作品,渴求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的麻木性,帮助中国亿万同胞走出苦难。在《回忆》一文中,萧红着重描写了鲁迅白天把大量的时间用来陪客人,而夜晚独自工作的场景。当“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5]鲁迅先生的休息也只是“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甚至在病中仍想着“校《海上述林》,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的下部”。鲁迅越是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适,越要抓紧时间工作,他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留给人类更多的精神财富。因此,即使在描写鲁迅辞世时,萧红也只是用了“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样的字句,没有沉痛悼念、悲痛欲绝的呼喊,但思念哀悼之情溢于言表,萧红是多么希望鲁迅先生真的只是休息一下,而不是永远的诀别!
其次,鲁迅作为一个享誉盛名的文坛巨匠并没有孤芳自赏、独享高清,而是尽他一切心力帮助像萧红这样的青年作家,为当时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一代指出前进的方向和道路,鼓励他们大胆的创作,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再次,鲁迅之所以被众多中国爱国青年尊敬和热爱,并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文学家思想家,也不仅是他对青年人的照顾和关怀,更为重要的是鲁迅是一位时刻心系国家民族和广大劳苦大众的爱国作家。鲁迅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革命者的友善、对中国革命的响应,被萧红浓缩在《回忆》一文中鲁迅接待冯雪峰的场面上。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 鲁迅对青年人的热爱
鲁迅对青年人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之所以把此问题单独提出来,是因为萧红能有如此成就,除了她本身的写作天赋和创作才能外,更离不开鲁迅的来自生活上和文学上的指导和帮助。严格意义来讲,是鲁迅帮助萧红走向了现代中国著名女作家的行列。
鲁迅对萧红火红上衣的评价当属知名度很高的例子了,孙绍振指出“这里有个重要背景不可忽略。当年的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一般是羞于讲究生活享受的,尤其像鲁迅这样把生命奉献给民族解放伟大事业的人物,在通常人的眼里,应该是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6]然而非也,鲁迅不仅对萧红的火红上衣如何搭配给予了一番系统的评论,而且在萧红不穿的时候才说的,怕萧红一说该不穿了。可以看出鲁迅的评论不是信手捏来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美学基础和审美理论之上的,并且他对萧红的情绪很顾及,说她的火红上衣不大漂亮,“过了一会又加着”说明不大漂亮的原因。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写了两次萧红去鲁迅家做客鲁迅相送的事。第一次在夜里谈论了很多,过了十二点便没有电车了,于是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就请萧红多坐一会。一点钟以后,“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突出了鲁迅先生为萧红着想为青年人着想的心。第二次在1935年10月1日,萧红也是与鲁迅畅谈到将近十二点才欲离开,那天夜里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鲁迅先生却非要送到铁门外面不可。“站在铁门外面……指着隔壁那家写着有茶字的大牌子”对萧红说,“下次来记住这个茶,就是这个茶的隔壁”而且手指几乎要碰到了铁门旁边的“九”字。当时萧红还在心里想,对于像他们这种年轻一辈的人,鲁迅用得着这么相送么?他应该相送么?万一受了风寒染了病怎么办?然而鲁迅考虑的却不是这些,作者写道“弄堂和街上黑洞洞的,若不是告诉得那样清楚,下次来恐怕要记不住的”他用一颗平常的父辈的关怀之心,深深的感染了萧红并对她以后的创作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和鼓励。
鲁迅曾对萧红讲过,对于青年人写信潦草是深恶痛绝的,但是鲁迅“还是展读着每封从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7]鲁迅生怕遗漏了哪个有才华的作家或者错过了急需他帮助的青年人的请求。鲁迅对于像萧红这样的文学青年是极喜欢的,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思想上帮助他们,并在事业上给予他们支持。萧红的《生死场》的抄稿是用复写纸在日本产的薄棉纸上誉抄的,字迹又小又密。鲁迅戴上老花镜,又在原稿纸下垫上一张白纸,有些字还是看不大清。然而,鲁迅并没有抱怨萧红的粗疏,而只是自责道:“唉!眼睛不成了……”鲁迅就是这样,把慈父般的爱给了作者这样的青年人,他像一盏灯,照亮了许许多多青年的人生旅程。
鲁迅对敌人是横眉冷对的斗士,对青年却充满着宽厚博大的关爱,他用自身感染着萧红一类的青年作家并对他们寄予厚望。萧红之所以有幸得到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不单因为她是作家,更主要的是因为她是从东北抗日最前哨来的革命战士。鲁迅先生对萧红的体贴和帮助,体现着他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东北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在鲁迅身边,萧红既得到严师的教诲、文化巨人的熏陶,又感受着伟大思想家的宽阔胸怀和慈父般的关爱和温情。[8]
以上就是萧红用她的心去感受、用她的眼去观看、用她的笔所描绘出的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鲁迅。这个鲁迅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真实可信。既是伟人,也是凡人;既是智慧仁爱的长者,又是童心未泯的赤子;既有超人的才华和毅力,又有常人的喜怒哀乐;既是坚韧顽强的勇者斗士,又是充满爱心的丈夫与父亲;既有成功与辉煌,也有艰辛与悲哀……萧红为我们所展示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真正的生活中的鲁迅。
(四) 《回忆鲁迅先生》的独特之处
自鲁迅去世以后,无论是他的亲友还是敌手,国内外的人们都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纪念
《回忆》一文采用了散记的写法,包括许许多多的小节,萧红共选取大大小小四十多个事例,有的描写鲁迅的生活琐事,有的写许广平和海婴的生活,又用一半的篇幅来描写病中的鲁迅。萧红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就是把一个个细碎的生活场景进行图画式的归并和拼接,也就是片断式的结构方式。[10]文章没有任何明晰的时间或空间意义上的一以贯之的逻辑顺序,而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加以整合: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势、评论女人穿衣、不游公园的习惯、看电影、抽烟、陪客人、写文章、讲鬼故事、尝海婴碟里的鱼丸子、卧病在床、和海婴互道“明朝会”、步行赴约会、身体变化、床头摆放小画,直到最后的病逝,一一道来,几近杂乱,几近巨细无遗。这些独立的片段看似杂乱无序,其实都是萧红情感的直接迸发。正是这种散乱的写法,才让读者也随着萧红放松心情,仿佛鲁迅就是邻家的老者,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在我们身边一样。[11]《回忆鲁迅先生》“从印象最深的记忆中选取材料,出以片段描写的形式,看似松散,实以鲁迅为中心,多方面表现鲁迅的为人处事态度和日常生活作风,写法别致” [12]萧红只想把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绪感受原生态的表达出来,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有关记忆真实地加以再现。这种把生活碎片、细节、意象性的事件加以串并的结构方法,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更能还原一个生活中真实具体的鲁迅,这也是萧红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体验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是一种打破了男性叙事结构的独具女性表达风格的文字。[13]
萧红的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截取鲁迅生活的一些片段,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深切怀念之情,读后使人感到好像在亲耳聆听作者的讲述,又好像在与作者直接对话。[14]鲁迅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起居甚至人格风骨,都通过作者细微的观察和真实的记录,活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仅了解到作为战士的鲁迅和作为师长的鲁迅,也使我们了解到作为丈夫的鲁迅和作为父亲的鲁迅;使我们不仅看到鲁迅这个伟人的正面形象,也使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凡人,鲁迅的侧面和背面。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萧红是一位多产型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回忆鲁迅先生》便是当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研读价值的一篇,这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清新的独特的鲁迅形象:即平凡的普通长者、伟大的文坛尊者及鲁迅对青年人的深沉的爱,从这些形象的塑造中显现出萧红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独特魅力。萧红的这篇忆人散文以看似零乱的情绪、随意的笔法将鲁迅的生活琐事娓娓道来,但其中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通过对《回忆》一文的品读可以领略到萧红眼中那个平凡又不失伟大的鲁迅,可以和萧红一同感受鲁迅对有志有为青年作家的关怀和照顾,《回忆鲁迅先生》不仅是萧红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瓣芳心,同时作为萧红经典的散文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1] 周筱华.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22(3).
[2] 鲁迅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92
[3] 鲁迅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97
[4] 单元.融自我诚挚深情 为伟人传神写照——读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3.
[5] 鲁迅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104
[6]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 鲁迅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98
[8] 张雪莉.崇高的敬意 深切的怀念——萧红《纪念鲁迅先生》品读[J].名作欣赏,2005,6.
[9] 林敏洁.鲁迅与萧红交往考察——兼论《回忆鲁迅先生》《民族魂鲁迅》[J].新文学史料,2001,3.
[10] 周筱华.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22(3).
[11] 单元.融自我诚挚深情 为伟人传神写照——读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3.
[12] 周筱华.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22(3).
[13] 张雪莉.崇高的敬意 深切的怀念——萧红《纪念鲁迅先生》品读[J].名作欣赏,2005,6.
[14] 张雪莉.崇高的敬意 深切的怀念——萧红《纪念鲁迅先生》品读[J].名作欣赏,2005,6.
[15] 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1.
[16] 王确.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7]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