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房产限购”、“汽车限购”真给力,把大多数人的眼球都吸引到这两个话题的讨论中来。两个限购令会成为传说中的浮云吗?
1998年,我国住房分配首次实行货币化,标志着房地产业全面开始市场化,2001年,为了刺激消费,国家取消了部分住房建设费用,因此,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经过几年的发展,房地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并卯足了劲儿试图在中国构筑起地产行业的“通天帝国”。的确,他们对2009年的“保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转眼2010,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92亿元,同比增长34.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69.3%,商品房销售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从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105.06来看,房地产行业的盈利指数还是大有可为的。
热火朝天的地产行业在限购令的出台声中不禁打了一个“冷颤”,这个限令有点冷!“京十五条”发布后,北京房产成交量暴跌,中介公司也面临着很大的冲击,据悉,北京二手房业界传出“某店将关店一半以上”的说法。我们不去考证此说法的来源及准确程度,至少我们可以感受到,限购令的出台已经对行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可以理解,在一些领域手伸得过长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那只看不见的手”。
房市如此,车市如何?
2010年,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取消、汽车下乡政策取消,以及汽油价格几次上调并仍有上升空间,等等一系列车辆限购措施的出台,让一些深居车市的人们遭遇重创,令一些刚入此行的人们进退两难。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发布消息表明,2010年北京市汽车销售额达到1600多亿元,预计2011年受限购政策影响销售额将减少约600亿。这对汽车产业链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汽车经销商、汽车生产厂家、二手车交易市场无言的进入了迷茫期。反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限购令的实施也为经销商提供了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离开“市长”我们还能在“市场上”游离多久?
政策调控对一个行业的兴衰究竟能到占多大的比例?国家扶持是否完全能够抵御行业的发展风险?行业是否真的要依靠政策才能吃饭?政策、资金这副保险柺杖必竟是外力,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了这副柺杖,我们的行业又能独立行走多远?
房市、车市的限购令已经出台,是限购令本身太“冷”,还是限购令在提醒我们的行业同仁要借机冷静思考?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