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二期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评价结果。报告显示,我国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广东珠三角城市为全国树立了标杆。但报告对于11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21.5分给予了差评。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化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差距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
信息公开取得进展
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是一种对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状况的评价体系,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于2010年合作开发的,于2011年1月发布了第一期评价结果,其目的在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
与第一期的评价相比,第二期AQTI指数将评价范围扩展到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并且主要对各城市公开的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数据在系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用户友好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此次报告遴选出了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程度最高的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北京、佛山、珠海、南京、苏州、宁波,其得分都超过54分。而在上期的评价中,最高分仅为38分。这显示,在较短时间内,一批城市在空气质量监测和发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此次报告所确认的重要突破,指的是信息公开法规要求大幅度提高,一批城市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完善了PM2.5等污染物的监测发布,但从信息公开到空气质量的切实改善,还需要各界共同推动污染物减排。
2011年,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灰霾污染,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2012年2月29日,环保部门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三次修订版,由此开启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信息公开。
根据环保部确定的时间表,2012年10月底前,第一阶段实施城市所有国家网监测点位要完成设备安装并开展试运行;12月底前,第一阶段实施城市要按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提前实施。
广东为全国树立标杆
在此次AQTI评价遴选出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程度最高的前七位城市中,广东占据6席,其中佛山与北京并列第五名,而广州得分最高,排名第一,分数上超越德国柏林,并比肩维也纳、伦敦、香港等国际大都市。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广东省多个城市分数较高,和其真正采用了AQTI日报技术的规定有关,而目前全国真正采用这项技术的城市极少,主要集中在广州、珠海等珠三角地区。
据悉,目前多个省市开始结合电子地图发布其空气质量,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等较为突出。其中,以广东省环境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点位全面,版面清晰。广州、东莞、珠海、佛山、中山都有市级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可视化效果好,选择单项指标、具体点位即可获知最近1小时均值、最近24小时均值、最近8小时滑动均值等详细信息。广州、深圳和中山公布浓度的同时会给出空气质量分指数。
同时,广东已率先将PM2.5、O3、CO纳入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综合评价空气质量,并以颜色区分空气质量状况,注明“对健康影响情况”及“建议采取的措施”,广州还通过微博公布了PM2.5的信息。
信息公开仍存缺陷
不得不注意的是,此次评价也暴露出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存在的缺陷。多数城市的信息公开水平还非常有限,113评价城市的平均分依然仅有21.5分,前20位的城市平均得分超出后20位的城市近八倍,两极分化严重。
在被评价的城市中,有89个不到30分,总分低于20分的就有80个,其中64个城市的得分在10-20分之间,占参评城市总数的一半以上。
而本溪、潍坊、济宁、日照、曲靖、金昌6个城市的得分为零。在这六个城市的环保局网站,没有任何可供公众查看的当日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或者污染物浓度信息,没有及时发布的空气质量月报、季报、年报等阶段性统计数据。
在公众普遍关注的PM2.5的监测发布方面,截至2012年8月31日,重庆、呼和浩特、郑州、沈阳、济南、合肥、长沙、乌鲁木齐等29个列入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实施计划的城市,还未开始公布任何信息;武汉、成都和河北、江苏、浙江的的多数城市仅公布一个点位,不能代表全市整体质量状况;山西省PM2.5实时数据曾出现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西安、厦门、浙江各市还仅是每天公布一次;而天津市甚至一个月以后才公布上个月的月度日均浓度。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本来,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是要为人们的健康、出行服务的,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些城市为什么不能做好呢?抑或是内有隐情,他们不敢公布,害怕遭致非议?那么,这里面的隐情是什么呢?
我国空气污染超预期
近年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2011年9月至12月,中东部地区共发生十余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对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仍有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超过了预期。
就此次报告公布的120个城市的各个监测点每小时监测数据进行的分析,部分地区的大气污染水平比预期更加突出,在超过二氧化硫二级标准的19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位于山东省,初步推测与近年来该省能源消耗量大有关。
同时,通过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部分国控监测点污染物逐月平均浓度值的分析,显示3种污染物随着月份的变化总体呈现一致的趋势,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反映出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区域性。
而且,就连被此次报告评选为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程度最高的广州也不能除外。
近年来,广州市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领,采取“双转移”、“退二进三”、淘汰落后产能和“腾笼换鸟”4项举措,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广州市的城市产业布局日益优化,工商经济集群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并且推动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岛等高新技术产业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此外,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3大国际互联网出口之一,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为0.946,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然而,在广州繁荣的背后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供电,广州每年要烧掉2900万吨煤,甚至超过了北京、沈阳等城市,在国内“名列前茅”。西基码头是广州港三大专业煤炭码头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其年吞吐量达1900万吨。可以说,广州已经代替北方老工业城市,成为新的“煤城”。有专家透露,广州的空气污染中,燃煤带来的污染已占到38%。
而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急性作用是指人体受到污染的空气侵袭后,在短时间内即表现出不适或中毒症状的现象。慢性作用是指人体在低污染物浓度的空气长期作用下产生的慢性危害。
以PM2.5为例,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泡或血液循环系统,直接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根据一个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每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
如何改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在我国正处于大规模扩散中。因此,如果只强调发展,不考虑环境的风险,这是对资源和环境的掠夺,也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不负责任。那么,如何能够完善我国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体系呢?
参考国外的经验,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污染物与监测点的公布应更加全面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的监测点都比较少,应该考虑增设一些更有代表性的监测点,比如主要的居民区、某个工业旁、公路边,这些监测点一方面可以反映公众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活动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也提示了从事这些生产生活活动的公众应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
2、拓展信息的系统性
在公布污染物及监测点的基础上,应引入与城市空气质量相关的其他系统信息。比如,在指标公布的同时建立指标与病理的联系,特别是易感人群在怎样的空气质量情况下会出现哪些状况,还可以引入环保小贴士,将宣传教育手段与信息公开直接相结合起来。
3、提高信息公开的用户友好性
信息公开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让公众获得清晰信息的同时,对信息进行理解并予以反馈。建立一个用户友好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平台,日报信息必不可少,但同时还必须有用户自主查询信息的机制,不仅仅使用表格,还可以增加地区示意图及折线图的形式为用户清晰阐释了各个地区的污染情况。
4、建立公众反馈机制
信息公开作为公众参与的基础渠道,应该给公众提供一个充分的反馈、参与平台。如这样的信息反馈机制:空气监测手册、可获得的监督再核查表格、民众的常见问题解答、民众的反馈意见与建议等。通过以上手段,真正建立起信息公开基础上的公众参与、反馈平台,让公众切实参与到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中去。
“仁者爱人”,是环境人文观念的精髓。政府在致力于完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体系的同时,还要使广大市民明白,环境整治是为了居民根本利益,是关系人民的健康生存和生命质量的大事,而且会惠及子孙后代。因此,要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应在政府与市民之间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使双方都自觉地遵守环境诺言,尽量减少有碍环境的行为。如此,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的天也会变得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