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年学书感悟】读画有感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一名自认为经过不少世事沧桑和悲欢离合,不大容易动感情的老兵,居然在一幅画前心潮翻涌、热泪难抑。

 
  那是在世纪之交的一天下午,我走进庄严、肃穆的“百年中华英烈颂艺术大展”展厅。我慢步来到<<八女投江>>这幅著名的国画前,八位女英雄义薄云天、慷慨赴死的场面,使我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故事发生在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率队西进,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与日伪军遭遇。她们为掩护部队突围,主动吸引敌人火力,战至弹尽,毅然走下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画面展示的是:她们掩护部队突围之后,面对即将扑上来的凶恶敌人,两位女战士用仅剩下的几发子弹,且战且走,另两名女战士抬着一位伤员,吃力地向山下挪动,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女战士,怀抱两支步枪,在两名荷枪女战士的搀扶下,义无返顾地奔向滔滔洪流┉最令人感动的是两位负责掩护的两位女战士的眼神,她们明知自己不是掩护着同志转移求生,而是掩护着同志去死!可她们的眼神却仍然是那样沉着、镇定,那样的全神贯洼,把对同志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全都集中在将要射出的子弹上。因为她们懂得,自己所掩护的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人民子弟兵的声誉和中国人的尊严!看到这里,我强忍多时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流淌下来,我不是为她们的牺牲而难过,是为她们这种“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的坚贞气节而自豪!
 
  人生百年头,气节重如山。坚贞的气节,是信仰、志气、节操的凝聚,是高尚品德行为的结晶,是人格、国格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坚贞的气节,不论是远古还是现代,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立身做人的根本,品德评判的标准。鲁迅先生说得好:“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粉脂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所谓筋骨、脊梁,就是气节操守,简言之,就是人格。检验一个人有没有坚贞的革命气节,战争年代,突出地看他能否经受住生与死的考验;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则主要看他在各种朽思想的侵蚀面前,在公与私、得与失的切身利益上,能否经受住考验。应当看到,我们的不少同志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他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爱憎分明,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表现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焦裕禄、孔繁森、徐洪刚、李向群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经不住考验,不同程度地患了软骨症。有的信奉“金钱万能”、“ 金钱至上” ,给钱就上钩,有奶就是娘;有的官欲特别盛,投机善钻营,只要能当官,哪怕跳火坑;有的为官私心重,权钱交易显神通,一旦天机被破露,声名狼藉进牢笼;有的见了美色腿就软,骨酥腿软眼朦胧,哪知中了美人计,人格国格全丢净┉更有甚者,就在“八女投江”的那片黑土地上,而今就连被日本人残害致死的先辈的尸骨,也被有人以3分钱一斤卖掉了。如果八位女英雄九泉有知,不知对此将作何感想!
 
  “大业何人继?端赖硬脊梁。人间有大勇,石中有金刚……寄语天下士,效贤莫彷徨!”(<<张志新烈士挽词>>)骨质松软要补钙,治疗软骨症的良药,就是学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身体万行,真正像他们那样立身、处世、做人,把中华民族崇尚坚贞气节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原载2000年2月19日《解放军报》)